汾州古八景之 “卜山书院”

来源:吕梁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8-11-16 08:42:00

?

  自古以来,汾阳重文尊教有目共睹,历史上文人墨客辈出,他们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同时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汾阳旧有“卜山书院”一说,曾是汾州古八景之一,其渊源的文化背景为汾阳重文尊教作了很好佐证。

  “卜山书院”有两个之说,一在子夏山,一在贾家庄镇大相村,究竟哪个是原始的“卜山书院”,现已无从考证,如今只留下遗址和传说,令后人无限遐想。

  远眺子夏山,蔚为壮观

  卜山,又名子夏山,谒(隐)泉山。距今汾阳市城北约五十华里。清代以前隶属汾阳,民国初重划县界,山之阳仍属汾阳,山之阴划归文水县。

  “卜山书院”显见为“子夏神祠”。隋《国集记》云:“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山有子夏神祠。”《汾阳县志》载:“上有石室,去地五十余丈,列柏倚壁,相传子夏退老居此。”民间传说:春秋时孔子门徒“卜子夏”退老居西河(汾阳古称),在此山上的石室中设教讲学,教授出政治家李克、军事家吴起,以及贤士段干木、田子方等。卜子夏也是战国时期魏文侯求贤若渴之师,汾阳至今有“文侯村”名。

  卜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在“七十二贤”中名列第四。子夏从小聪慧、才气过人。《论语》中许多著名格言均出自卜子夏,例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等。卜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代儒学宗师,三晋文化的创始人。

  清代《汾阳县志》附图显示,卜山书院为一座瓦房四合院,前有单檐牌坊,座落于松竹点缀的群山环抱之中。坊前竖石碑,山野间别有屋舍、宝塔。子夏石室今犹在,上述景观则早已不存。

  清代《汾阳县志》上的卜山书院图

  子夏石室位于子夏山主峰半山腰的一道沟壑右侧,距山底约二百余米,沿沟壁有古人凿出的石磴可供攀援,山势险峻,石路崎岖,几成直立,十分陡峭。

  子夏石室又称隐堂洞,坐北朝南,洞口高约3米,宽近5米,洞内深约25米,高约10米,占地面积百余平米。民间传说唐僧西天取经时路过此地曾留宿洞中,洞内原塑有唐僧师徒四人像;又说唐玄宗巡幸商山曾憩于该洞,因此隐堂洞又称“隐唐洞”。

  洞内有一上斜的倒插窝,直通洞外,人称“南天门”。抗日战争时期,每逢日寇扫荡,当地百姓便于此洞躲藏。一次,日本兵一直追寻洞里,顺着南天门爬上。一百姓急中生智,脱下衣服将南天门堵了个严严实实,洞中立时一片漆黑。日本兵心慌意乱,胡乱放了几枪,叽哩哇啦一阵便撤走了,众百姓因此幸免于难。

  洞旁凿有两孔石室,门上刻一副对联:将勤补拙,以俭助贫。横批:中和。石室前壁留有唐太宗秘书少鉴、书法家虞世南手迹:“石门宕雪”。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曾有位号“庸农子”的居士住于石室修道养性,后坐化而终。次年被人发现塑作真身像,并于山石平面刻就一通“庸农碑”,记载了这一事件。碑文大意是:有一出家人,姓宋名仁,介休人。小时候就天资聪明,但长大后却放荡不羁,不务正业。有一年,他游览子夏山,见这里山明水秀,于是决定定居此处,端坐练修行。来往于此地的人经常有衣缺少食者,他见了便会赠其衣饭。后来,盘膝坐着死去。直到第二年春有一汾君游于此见之,才与乡人李应林、王应魁、郝景忠捐资将其下葬。

  汾阳还有一处“卜山书院”,位于城北二十华里的大相村,初名“子夏祠”。元代至正十年(1350)敕额“卜山书院”,此匾额为横状,宽约三尺余,高约二尺多,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在。

  据村人回忆,书院占地约七亩,三节院落,前院有泮池扬波、石径通幽,池上架石拱桥,书房分设于东西两厢,原置有神阁,内奉孔子、子夏等牌位。

  大相村的卜山书院建成于哪年?据《汾阳县教育志》记载:“元至正十年(1350)在城北大相村子夏祠内所建,后得书院迁于村内。”但又据考证,元至正十四年(1354)八月二十八日,由大相村人、前湖北德安府税务大使樊宗礼及其兄樊宗义所立碑石《有元创建卜山书院记》从这两个史料中完全可以看出,卜山书院的建成年代大约在1350年之前不很长的时间里。

  大相村的卜山书院历代乡人多加修葺保护:

  明万历中,大相村樊公友重修卜山书院,冀南道分守彰其门曰:世义。

  清道光初,大相村人魏荫楷设教卜山书院。书院与崇胜寺相邻,佛寺欲占书院一块地建照壁,魏荫楷坚决不答应。魏死后,僧人又想占书院地,魏的学生樊大鹏、樊澍芳出面阻止。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汾州知府牛镇重修大相村卜山书院。

  清嘉庆年间,罗城镇议叙千总李万清捐资修葺大相村卜山书院,还没修完,却患重疾,临死前,嘱托其弟要继续修缮卜山书院。

  在20世纪50年代,卜山书院曾经是大相村全村初小学生的学堂。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相村的学生都去了附近的罗城村上学,卜山书院也就被村里的副业队占据,石碑也被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渠闸配套工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相村里的副业队解体,卜山书院被批建为民用宅基地。

  现如今,卜山书院已经不复存在,然书院里石碑的传说依然流传在民间。这块石碑原先立在书院门旁,一来书院里文气旺盛,石碑上盈了一身文气;二来学生们上学下学来回走,常在石碑上摸摸揣揣,又使它得了孩童们的勃勃生机。天长日久,石碑有了灵性,渐渐地能变幻成人形,混迹人间。卜山书院紧临一条大道,拉炭的马车都要打这里路过,车辚辚,马萧萧,倒也热闹。有一天,卜山书院的石碑变化成一个老者向南行走,恰遇一赶车人吆喝着牲灵从后边赶来。他很想搭车,便问道:“老弟,你这车能否载得动我呢?”赶车人看了他一眼,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怎载不动?你又不是卜山书院里的石碑!”赶车人一语道破机关,他很快现出原形,僵立在大路旁边,再没能向前行走,也没能回到卜山书院里。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这段民间传说,故事情节虽然纯属虚构,石碑就是石碑,哪会变成老者。不过,传说故事毕竟不是史实和事实的真实记述,只是寓含着劳动人民的某种愿望和理想。

  两处“卜山书院”的历史存在,相传皆因这所书院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得意学生卜子夏教书的地方,故有“西河设教”的说法,西河设教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西河设教地,唐代有两处记载:一是山西汾州,一是陕西韩城,从而引发了后人的争论。我市学者吕世宏先生的《卜子夏“西河设教”辩》一文用大量史实论证了“西河设教”当指汾州。

  “卜山书院”今已不存,古人却留下咏颂之诗,其中不乏佳作。清人程学曾“咏卜子祠”律诗一首,情境尽在其中:

  教泽西河访古贤,儒先此地有真传。

  卜山远接尼山脉,汾水遥通泗水渊。

  鸟语花香萦岭上,风鸣琴韵过林边。

  至今石室谁为主,藤绕苔封不计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我们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