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印发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通知

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更新时间:2021-05-27

山西省人民政府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印发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通知


晋政发〔2021〕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现将《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1年4月30日?????

(此件删减后公开)


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目?? 录

一、“十三五”回顾?? 1

(一)发展现状?? 1

(二)存在问题?? 5

二、面临形势?? 7

(一)发展机遇?? 7

(二)严峻挑战?? 10

三、总体要求??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3

四、发展重点?? 15

(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 15

(二)半导体产业?? 16

(三)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 18

(四)光电产业?? 19

(五)光伏产业?? 20

(六)碳基新材料产业?? 21

(七)特种金属材料产业?? 22

(八)生物基新材料产业?? 24

(九)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25

(十)煤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26

(十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 27

(十二)通用航空产业?? 29

(十三)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30

(十四)节能环保产业?? 32

五、主要任务?? 33

(一)创新驱动引领工程?? 33

(二)企业主体培育工程?? 35

(三)产业链现代化工程?? 36

(四)产业集群壮大工程?? 37

(五)产业数字化工程?? 39

(六)品牌市场开拓工程?? 40

(七)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41

(八)开放合作深化工程?? 43

六、保障措施?? 44

(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 44

(二)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45

(三)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 45

(四)强化项目落地支撑?? 47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47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专篇?? 54

工业是实体经济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兴产业”,山西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十四五”时期,山西将聚焦“六新”突破,实施培育壮大新动能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构建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为构建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奋力开创全省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局面。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部署,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回顾

“十三五”时期,山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转型在夯基垒台中积厚成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状

1.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转型动能快速凝聚

“十三五”以来,山西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快于规上工业3.2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数字产业等新兴产业营收突破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围绕“网、智、数、器、芯”,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加快构建,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产业从无到有、成长迅速,成为全面汇聚能源流、数字流、业务流,有效促进优势转换的先锋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加速突破、全力赶超,电动、燃料电池、甲醇、燃气整车为牵引,上下游配套协作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自动驾驶、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持续构建。新材料、光伏、光电、煤机智能制造等产业提质拓面、势头强劲,一大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关键支撑。

2.创新生态架梁立柱,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以来,山西坚持“创新为上”,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把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产业创新生态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推动创新工程体系基本构建,“111”“1331”“136”三大工程全面实施,关键技术、创新项目、试点示范三个百项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全覆盖基本实现。推动创新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在全国率先实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为科技创新赋能减负。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从无到有,共有31个国家级、37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培育)14个。推动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太钢碳纤维、笔尖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太重高速动车组轮轴制造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中车永济电机强迫内通风的永磁电机直驱驱动等技术世界首创;中电科二所碳化硅,中科晶电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百信和华为共同研发基于鲲鹏CPU的百信太行计算机和“恒山”服务器取得重大突破;世界首台商业规模的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晋华炉)获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3.集群培育成效显现,链式发展深入推进

“十三五”以来,山西以提升产业链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把开发区作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积极培育14个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立足市场需求与产业升级需要,巩固发展煤机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光伏等产业集群。聚焦引领性、带动性产业,积极培育以整机制造为牵引、上下游填平补强的信创产业集群,以应用生态为牵引的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以垂直整合形成产业优势的光电产业集群和以关键材料创新为突破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市场潜力,布局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现代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集群。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集聚地,省级以上工业类开发区达到69个,其中国家级6个。

4.改革攻坚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创优

“十三五”以来,山西坚持把改革作为关键举措,加快推进体制性、机制性、创新性改革,以制度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基本到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战略重组国资一级企业18户,成立了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专业化国有龙头企业。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煤矿智能化改造试点、“三气”综合开发试点、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增量配电业务试点、电力交易现货市场建设积极探索,2020年全省电力直接交易规模达90亿千瓦时。持续打造“六最”营商环境,省直部门审批时限平均压缩一半以上,开发区一般工业项目实现“全承诺、无审批、拿地即可开工”,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5.招商引资成效凸显,产业生态加快构建

“十三五”以来,山西牢固树立内陆和沿海同处开放一线的理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商圈,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全省涌现出晋能光伏、中安融合产业园等一批新的外贸增长点和外向型产业集群,建成5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0个国家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6个省级示范区、2个国家级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工作通报机制、重大项目包联机制、重大项目三级协调机制,制定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图谱,围绕大数据、半导体、信创、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先后招引百度、华为、长城、曙光、龙芯、凯赛生物、北纬三十八度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推动百度云计算中心、华为山西鲲鹏生态创新中心、长城智能制造基地、忻州半导体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

6.品牌效应逐步形成,供给结构持续优化

“十三五”以来,山西坚持“品牌兴晋、质量为本、标准先行”战略,着力推进从“山西品牌”到“品牌山西”的建设,开创了品牌培育新局面。印发《山西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品牌基础建设工程、供给结构升级工程、需求结构升级工程,加快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创新产品供给,扩大品牌效应,涌现出百信、烁科晶体、精英数智、科达自控等一批知名本地品牌,太重WK—75型矿用挖掘机、太钢T800级碳纤维等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潞安高端合成蜡打破国外垄断,太钢“手撕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基础偏弱是根本制约因素

近年来,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当前产业发展基础仍然偏弱。从产业规模来看,在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半导体、通用航空等7个产业产值均未超过百亿,产业仍处于早期培育阶段,企业呈现“少、小、散”特点,未能形成区域和产业集聚。从产品结构来看,仍缺乏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产品。从产值占比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仅为10%,居中部六省末位,尚不能由经济“支撑”向经济“支柱”转变。从企业主体情况来看,半导体、生物基新材料等产业当前企业数量和质量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发展任务较为艰巨。

2.两个“独大”和创新不足困扰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山西“一煤独大”“一股独大”和创新不足问题严重制约着山西工业转型发展。2020年,山西煤炭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52.6%,“一煤独大”挤占了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汇聚高端要素资源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规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占规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6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3个百分点,“一股独大”不利于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减弱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2020年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山西仅有7家企业上榜,比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低2.7家。受制于“一煤独大”“一股独大”,山西创新投入偏少现象长期存在,2019年山西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排在全国靠后位置,“创新不足”将放缓一流创新生态构建步伐。

3.人才吸引力不强成为产业发展重要瓶颈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山西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造成活力不足,除煤焦冶电等传统行业,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少,择业范围窄、就业机会少导致山西对高等人才吸引力低。2019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省会太原仅排名32位,在中部六省排末位。山西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仅有一所211大学,本省培育的高校人才较少,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同时,山西面临人才留不住困境,近5年省内高校山西籍毕业生年均流出4.49万人,“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后回晋工作者不足10%。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正发生巨大变化。我国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山西也步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窗口期、关键期。总体看,山西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以下机遇。

一是胸怀“两个大局”山西转型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通盘考虑,瞄准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重大战略任务,解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棘手问题。作为中部省份,山西要胸怀“两个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体现促进产业升级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定位要求,充分发挥后发机遇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抓手,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谋划产业布局、整合国内外资源,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二是党中央赋予“三个一”定位为山西发展提供政策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作出重要指示,为全省指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金光大道”。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综改试验区,是总书记赋予山西的“金字招牌”。大力推行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创新破解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在产业用地、用电等要素价格方面率先改革突破,为山西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十四五”工业转型出雏型提供强大支撑。

三是产业加速迭代变革为山西跨越式发展提供后发机遇期。当前,产业加速迭代变革深入推进,材料、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群体突破,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发展模式、企业形态和竞争格局深刻变革。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必然带动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来看,2015—2019年年均增速达10.4%,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各地在很多领域均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山西可将比较优势培育转化为后发优势、竞争优势,缩小与领先地区的差距。

四是山西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合作机遇期。山西正加速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和环渤海经济圈,有利于承接北京等一线城市的科技、产业和人才溢出。特别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将集聚大量创新要素,可带动相关生产制造与配套环节落地山西,加速山西融入中高端产业链协作分工。此外,山西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借助区位、能源等要素成本优势与营商环境优化,可大规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及创新要素资源流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跨区域合作提供空间。

五是经济全球化逆流带来的国内市场培育机遇期。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有所蔓延,加之罕见疫情冲击,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格局带来较大冲击。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实现自主可控与产业链安全。伴随“新基建”加快落地以及产业链“强链、补链、畅链、固链”工作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市场空间将大幅提升,以山西为代表的中西部省份将在双循环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严峻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因素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十四五”时期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挑战。

一是外部环境风谲云诡,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大。当今世界形势错综复杂,同时,受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影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出口稳定增长难度加大,加之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成熟度较低、应用场景开拓不足,山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较大外部需求变化与不确定性。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内生动力仍面临较大制约。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受“一煤独大”“一股独大”等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问题的制约,创新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素质性问题仍未解决,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仍然匮乏,产业发展所需的内生动力不足。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成效还不够凸显,全省营商环境仍有待优化。

三是区域产业竞争不断加剧,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山西尚无国家级新区,国家级高新区与经开区等数量偏少。周边河北、陕西等省拥有雄安新区、西咸新区等国家级新区以及数量较多的国家级高新区与经开区等高级别产业园区,发展定位高、政策创新力度大,对高端产业要素的吸引能力较强。面对各省竞相发展、百舸争流的竞争性态势,山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区域产业竞争不断加剧。

四是在新一轮以科技人才为主的竞争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顶尖的技术创新人才与庞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山西相关科研院所与高校整体数量偏少,培育的技术创新人才有限,与此同时,东部沿海以及其他中部省份由于经济基础与综合配套环境相对较好,对高科技创新人才以及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吸引能力较强,山西面临人才外流与人才难以引入的双重困境。

多重复杂因素叠加之下,山西要深刻理解“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科学内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局面、新格局,形成山西经济增长的新支柱、新动力。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把握全球产业链重塑调整、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契机,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为根本遵循,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领,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性任务,聚焦“六新”突破,坚持非均衡发展,全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加快优势转换,快速做大、做强、做优14个标志性、引领性、牵引性产业集群,形成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实现“弯道超车、换道领跑”,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研发制造基地,重塑追赶超越新优势,为“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聚焦“六新”突破。以“六新”贯穿始终,围绕新基建带动,新技术支撑,新产品贯穿,新材料覆盖,新装备拉动,新业态助力,转观念、抓项目、建生态、优环境,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径。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放在转型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链引导创新链,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坚持非均衡发展。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实施非均衡发展,推动优势转换,优化能源、土地等配置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要素保障与政策支撑。

坚持开放协同。以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平台,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快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中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新的经济支柱,建成信创、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合成生物产业国家级研发制造基地,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以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确保完成“十四五”转型出雏型阶段性目标。

规模总量快速提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万亿元,“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1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力争打造5个收入规模超千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总量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继续稳步前移。

一流创新生态基本成型。工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6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新建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初步形成有利于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有利于创业潜力有效激发、有利于创造动力竞相迸发的一流创新生态。

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达到28%以上,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实现“一煤独大”向“八柱擎天”转变。

质量品牌大幅提升。到2025年,“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中小企业新增1500户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年均增长12%,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效率效益持续提升。“十四五”时期,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8%,单位产出能耗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煤炭高效清洁深度利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比例明显提升。

开放合作更加深化。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70%,制度型开放能级显著增强,融入“双循环”格局取得明显效果,全省开放型经济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

四、发展重点

聚焦“六新”率先突破,以抢滩占先、换道领跑的竞争姿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健全制度链,着力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率先在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全国领先方队,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

以“自主可控”为方向,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为支撑、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产品应用为牵引的信创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发展核心芯片、数据存储、计算机整机、外设等硬件体系,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安全软件紧密协同的软件体系,加快建设适配认证、测试验证、标准认定等产业发展促进平台,形成软硬件相互适配、云应用全面覆盖的新型信创产业格局。大力引进、培育关键环节重点企业,提升本土龙头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推动信创基地、“智能云”工厂等重大项目落地投产,逐步构建信创产业全链条,推动重点领域信创试点应用,着力打造全国信创产业发展高地和信创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二)半导体产业

抢抓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半导体产业在细分领域形成比较优势。进一步聚焦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低缺陷砷化镓晶体材料、高纯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等技术设备,重点发展砷化镓、碳化硅等第二/三代半导体材料,扩展封装材料、靶材、高纯试剂、电磁屏蔽材料等半导体新材料领域,前瞻谋划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研发布局。面向5G通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汽车电子、电力电子等关键应用,积极推进建设射频器件、功率器件、光电器件、短波红外相机等生产线建设,打造专用领域差异化竞争优势。以产业链精准招商、高层次人才引进、产业基金运作等方式,逐步完善材料—设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全产业链条,打造国内领先的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构建全国专用芯片和器件产业集聚区。

(三)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

围绕“以算力算法强大大数据应用,以创新生态壮大大数据产业”发展主线,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数字产业方阵打造、数字化融合应用、数据治理能力提升,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和数据价值挖掘,充分发挥数据赋能效应,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构建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生态。加强5G基站、大数据中心、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底座,打造环首都数据存储中心、国家重要数据资源灾备中心、中西部算力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全省能源、区位、气候等基础优势和信息安全、数据标注领域的先发优势,规划布局一批大数据产业园区,大力引进国家级创新机构,全面嫁接国家战略政策资源、优势产业资源、创新能力资源。推进校企、院企合作,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不断完善存储—计算—标注—分析—应用—安全的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链条,形成能源流、数据流、业务流发展集合。

(四)光电产业

围绕基础材料、光源应用、光电显示、设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快形成“光材料—光元器件—系统/设备/终端产品”光电产业一体化链条。以适应下游市场需求为方向,推动基础材料生产企业加快技术研发,突破LED小间距显示技术和MiniLED、MicroLED封装技术,扩大LED显示产品量产规模。构建紫外LED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拓展消杀应用领域,抢占国际制高点。发展光通讯元器件、光学镜头、LED显示及照明、导光板、激光投影仪、新型显示生产装备等主导产品,加快形成半导体照明显示产业链和电子白板产业链,全力打造全球最大蓝宝石生产基地、LED背光源供应基地和高端照明灯具供应基地,建设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

(五)光伏产业

抢抓国际能源革命机遇,围绕“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战略目标,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引进,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增强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提升新型高效电池核心技术水平,重点突破光伏玻璃、PERC、异质结HJT技术攻关,提高晶硅电池的效率和质量,研发示范推进铜铟镓硒和钙钛矿等新型薄膜电池发展;推进系统控制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进步,提高光伏系统效率和可靠性;推进智能技术、微网技术渗透和融合,提高规模电站运营效率和分布式系统高渗透率。构建以多晶硅—硅片—电池片(PERC电池/异质结电池)—电池组件—应用为核心的光伏产业链条,完善光伏玻璃、金刚线、银浆、浆膜、背板等材料、设备产业配套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和光伏制造基地。

(六)碳基新材料产业

重点突破大容量超级电容器关键电极材料的批量化制备技术、国产高强、高模、高韧第三代碳纤维工程化制备技术、高精密人造金刚石生产技术、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批量化制备技术等,加快碳纤维、石墨烯、超级电容炭、碳碳及碳陶复合材料、全合成润滑油、高端合成蜡等碳基新材料开发。加快构建煤—焦—煤焦油沥青—沥青基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煤—煤基石墨—中间相炭微球—石墨烯/电容炭、煤—焦—焦炉煤气—费托合成蜡/润滑油等具有全国比较发展优势的产业链条,打造晋东南、晋中、晋北碳基新材料集聚区,建设国家级碳基新材料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七)特种金属材料产业

发挥我省资源和能源基础优势,聚焦先进钢铁材料和先进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两大领域,加快工艺装备绿色智能改造,推进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争取布局实施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提升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大力实施高端产品研发,重点发展多元化特殊钢、新型高性能镁铝合金、高强高导高韧性铜合金、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等新产品,填平补强全省细分领域产品空白。推动行业应用示范,加大产品推介力度,扩大汽车、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领域产品有效供给。重点构建轮轴钢—高铁轮对,冷轧取向硅钢—机器人、无人机,电解铝、原镁—镁铝合金板带、铸件—汽车、轨道交通轻量化部件等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链条。加快推动“煤电铝(镁)材”一体化发展,打造国家级特种金属材料产业研发生产基地,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提供关键基础材料支撑。

(八)生物基新材料产业

以高端化、规模化、全链条发展为方向,依托生物质资源和煤化工原料基础,以产业化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带动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量质齐升。开展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生物基高分子新型材料、仿生材料等应用技术开发,加速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生物降解聚酯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基聚酰胺、生物降解聚酯、生物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产品,推动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加快产品在环保、医疗、纺织、工程塑料等领域的推广应用。重点构建玉米加工—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工业丝、民用丝,烷烃—长链二元酸—长链聚酰胺—特种尼龙,植物秸秆—木质素—生物树脂—生物碳纤维复合材料,农林废弃物—纤维素—乳酸—聚乳酸—生物降解塑料等特色产业链,形成生物基化学品、生物环保材料、生物医用材料3个产业集群,打造国内重要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九)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聚焦更高速度、更大运量、互联互通发展方向,依托本地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载货运线路发展需求,围绕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城轨车辆,构建“轮轴—高速轮对、摇枕侧架—走行、电传动系统—整车”产业链,提升整车研发能力,加大配套企业招引力度,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推进高速动车组车轴车轮批量示范应用,发展电传动系统、受电弓碳滑板、高性能转向架等关键零部件,引入刹车片、减速机等延链补链项目,攻克列车控制系统、无缝多方式联程联运技术,开发轨道交通检测与维护设备,承建国家超高速磁悬浮试验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研究设计、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车辆制造、检测检验、运营维保等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打造全国轨道交通关键部件、装备、系统运营核心产业基地。

(十)煤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围绕智慧矿山建设,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与煤炭开发深度融合,推动煤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集群方向发展。推动行业兼并重组,引导技术、销售、生产资源重新整合,组建大型煤机装备集团。强化与煤机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实施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突破煤矿工作面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成套、复杂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综采装备、综掘装备、主辅运输装备、煤矿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信息驱动及管理系统,构建“智能芯片—核心零部件—三机一架—成套产品”产业链。支持煤矿建设和改造项目采购本省煤机产品,支持掘锚机、大型矿用挖掘机、铲板式支架搬运车等优势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国内最大、全球一流的煤机重要零部件与整机生产基地。

(十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

顺应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趋势,加快重点企业招引和智能网联示范推广,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应用场景,提升新能源汽车品牌知名度,推动智能网联、氢燃料电池、锂动力电池、整车轻量化等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快车联网模块、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技术开发,培育发展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通信系统、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车联网等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以整车企业需求为引导,引进零部件产业配套企业,加快形成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及整车的纯电动汽车产业链条。突破低成本高纯度氢气提取、氢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技术,建立氢能供应、车载储氢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和辅助储能装置等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加快建成全国性的智能网联大数据中心和氢燃料电池商用车运营示范基地。

(十二)通用航空产业

紧抓国家大力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和推进空域管理改革的发展时机,依托山西省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省”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制造,拓展运营支线航空,打造一流通用航空展会品牌,加快推动形成集研发、制造、应用、通航专业教育、会展等于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生态体系。重点发展中小型涡扇/涡桨公务机、多用途小型飞机、中型特种飞机,以及固定翼/旋翼无人机等通用航空装备。开发高强度钛合金、铝合金、铝锂合金等轻量化飞机结构件材料,以及高精度高动态测试设备、射频测试设备、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测试设备等关键机载设备与地面保障设备,加快航空医疗、航空旅游、航空教育等下游应用。构建航空关键材料研发、关键零部件设备配套、中小型民用飞机制造、专用无人机制造、飞行运营、维修保障—拆解回收的通用航空装备全产业链,加快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试验示范基地。

(十三)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以研发自主化、生产智能化、市场国际化为方向,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推动药物创新,促进产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重点发展以原料药精深加工为主,下游制剂为突破的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全产业链;支持中成药经典制剂传承创新和现代中药研发,开发中药饮片产品,打造现代中药及大健康产业链;大力发展免疫疗法、细胞疗法,发展抗肿瘤药物、人源胶原蛋白、新型疫苗、干细胞药物等生物医药产业链;鼓励发展体外诊断试剂、智能化移动式医疗设备、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远程诊断系统、康复器械等医疗装备。培育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产业集群,打造我国重要的原料药、中成药与新特药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医药强省。

(十四)节能环保产业

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为发展方向,加快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用平衡”,提升节能环保产品层次;以重点工程和基地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开发工业固废产品,提高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服务水平。全面推进节能诊断工作,加大重点高耗能行业专项诊断,开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推广高效节能电机、晋华炉等节能产品。加快研发重金属废水处理、膜处理、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污泥处理等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推广大气、水污染防治、烟气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焦化厂类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环保技术和装备,提升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金属冶炼渣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新型环保建材产品,建设朔州、长治、晋城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形成“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产品开发—服务提供”节能环保产业链,打造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五、主要任务

按照“六新”要求,聚焦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和推动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产业发展举措,通过实施8大工程,25项任务,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工业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确保“十四五”时期实现转型出雏型的重要阶段性战略目标。

(一)创新驱动引领工程

“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111”创新工程,大力整合相关战略科技力量,以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为方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大幅提升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水平,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山西实践”,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山西能力”。

1.大力支持原始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梳理重点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发展方向,超前部署基础研究任务,形成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跨学科领域协同开展重大基础研究的稳定机制。主动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健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阶段投入比例合理的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机制。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2.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来晋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在国内外科技先进地区组建研发机构。高标准谋划组建山西省实验室,优化整合、提升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在我省布局极端光学、煤炭清洁利用国家实验室和基于量子光源的大科学装置。积极培育机制体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省创新平台资源整合机制,完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进一步优化创新平台资源配置。

3.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深入实施“131”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加强和规范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效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加强与国家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对接,积极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对接活动,推动优势领域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探索组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与技术转移平台,推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我省设点布局,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构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

(二)企业主体培育工程

“十四五”时期,通过重点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大中小接续创新、强中弱梯次推进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4.加速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态势好、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骨干企业。抓住省属国企新一轮战略性重组基本完成的机遇,把大型企业培育成高科技领军企业的排头兵,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对标国际一流,聚焦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品牌、技术、资源、渠道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本地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在晋落地全球总部基地,引导有条件企业通过参股、并购、合作等方式拓展海外经营布局,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5.支持民营企业示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支持民营经济的“30条”和“23条”等政策措施,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激活民营企业活力。开展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的申报认定工作,持续开展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和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培育遴选,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民营企业旗手。鼓励优质民营企业不断提升工业设计能力水平,通过参与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企业的申报认定工作,打造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山西省优秀企业”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6.加速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量的细分领域,支持中小企业实施“单点突破、边缘创新”,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中小企业梯次快速成长,重点发现、培育、引进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领航企业。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破除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有效激发中小企业创新促进作用。

(三)产业链现代化工程

“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在技术研发、要素供给、供需衔接、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协调,密切协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趋向高端,产品趋向终端,推动产业高技术含量、产品高附加值和市场高占有率,争取在全国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置。

7.加快锻造产业链长板。立足我省能源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成本优势,锻造产业链长板,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升钢铁、有色、建材产业集中度,有效夯实传统产业支撑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发展,在轨道交通、煤机装备、大数据、现代医药及大健康等特色优势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

8.重点补齐产业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建立完善关键工业基础技术和产品清单,加快基础领域研究攻关,加强基础产品示范推广,夯实产业基础高级化根基。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对重点基础产品、工艺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整合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良性互动机制。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瞄准产业链缺失的高附加值环节,精准引进一批完善配套、强链补链的重大项目。

9.大力推动产业质量提升。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增强高质量标准供给能力,在煤机智能制造、光电、光伏等领域力争形成新标准。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试验检测类公共服务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提升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标准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完善产业基础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质量。

(四)产业集群壮大工程

“十四五”时期,我省应打造错位发展的集群体系,强化产业载体支撑作用,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解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能级低,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的问题。

10.打造错位发展的集群体系。紧紧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培育我省消费引领的内需体系、垂直贯通的产业链体系、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互利共赢的价值链体系、内外融合的市场体系。加强对各市产业集群发展顶层设计的指导,推动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错位发展。鼓励各市结合主导产业建立相关工作专班、开展相关招商引资等活动,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行“链长制”。积极打造服务于再制造产业链的咨询、设计研发、相关服务等新领域。

11.强化产业载体的支撑作用。选取我省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体制机制活的产业园区,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试点,积极申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开发区、高新区依托重点企业建设特色中试基地,加快重点产业中试熟化基地全覆盖。以“智创城”为载体打造双创升级版,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双创全产业链培育体系。引导各行业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推行产业联盟“会长制”,推动联盟企业在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材料供应、部件配套、售后服务等环节加强协同,实现集群企业深度融通、共赢发展。

12.提升协同能力和发展韧性。引导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产业协会、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等联合成立产业集群组织管理机构,以市场化运作为目标,促进集群成员间联结、技术创新合作和信息沟通交流,增强集群企业协同能力。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增强新产业、新业态顺应新需求和新模式的能力。

(五)产业数字化工程

“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促进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全面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13. 加强推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推进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应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积极引入智能再制造新技术、综采智能化技术、5G+智能矿山等,循序渐进培育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工业互联网第三方服务平台、行业通用工业技术软件化平台建设,建立涵盖智能制造各关键环节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平台,构建覆盖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体系。

14.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企业上云”行动、中小企业数字化采集和数字化改造等项目,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研究院,指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围绕中小企业,推进协同研发设计平台、个性化定制平台建设,培育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

15. 加快促进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优化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流程,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数据和资源共享,加强区块链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中的应用。强化数字平台支撑,推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数据资产试点,全面普及推广DCMM标准体系,鼓励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支持新一代“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六)品牌市场开拓工程

“十四五”时期,聚焦“两侧协同、五链耦合”,把扩大需求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质量提升和区域品牌创建行动,推动全省特色产业、拳头产品、优势品牌更快进入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

16.挖掘培养本地市场。聚焦产业中高端环节及短板弱项,精准实施补链、延链,用市场化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本地供应链。 积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重点创新产品推荐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的产业配套需求、供应链体系需求开展专项对接,提高产品原料供应本地化率,着力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产需衔接顺畅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保障省内需求。拓展制造业首台套多元应用场景,优化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创新产品和山西制造大规模应用生态。

17.全力塑造山西品牌。依托山西特有资源和产品个性品牌,打造一批跻身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的拳头产品。聚焦先进装备、光伏光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组织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品牌企业上云展示,支持举办山西工业博览会、晋阳湖集成电路和软件业峰会、能源博览会、“一带一路”展销会等,开拓品牌传播渠道,进一步做强做优区域公用品牌。依托山西中药材资源优势,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培育中医药品“老字号”品牌,打造山西省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18.加快推动消费升级。围绕半导体、特种金属材料等领域,,加强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逐步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向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定制化生产模式转变升级,顺应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紧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创新5G、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催生新的市场需求。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直播零售、无人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新技术最新成果在山西率先应用,打造一批面向全国的创新应用场景。

(七)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十四五”时期,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在落实好人才新政12条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一系列精准务实的人才引进政策,增强人才支撑作用。

19.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瞄准“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实施“万名高贤入晋行动”。培育多层次立体化人才梯队,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千名民营企业家培养行动和创新型管理人才培育计划,打造高水平科学家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探索校企、校政、校校合作,推广企业和高校“双导师”育人模式。统筹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培养“新工科”人才,注重培育中高端技能人才品牌。

20.加快人才平台搭建。建立省级人才需求数据库,构建人才信息系统。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两站”和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平台聚才作用。推进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园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强化创新平台与基地的“磁吸效应”,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发展平台。鼓励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与高端智库的长效合作机制,培育一批服务省内创新需求、专业特色突出的高端特色智库。

2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结果导向,建立成果奖励、项目奖励、特殊津贴相结合的优秀人才支持激励体系。健全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年薪制、项目工资、股权等多种分配方式,打好激励组合拳。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评价办法,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落实购房、子女就学、落户等配套政策。

(八)开放合作深化工程

“十四五”时期,找准我省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树立对外开放没有边缘只有节点的理念,联结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打造“大平台”、融入“大战略”、开展“大招商”,全面推动制度型开放,开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空间。

22.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家部委、国家高端智库等对接合作,办好晋阳湖集成电路和软件业峰会、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中博会等重大活动,谋划举办“一带一路”展销会、工博会等主场展会,积极争取 “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等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国家级会议、论坛落地我省,打造我省工业领域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和经贸交流的合作平台,扩大山西区域影响力。

23.深化区域战略合作。立足我省区位优势,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配套为切入点,加强与京津冀、沿黄省份、中部省份的联动,深度对接环渤海、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精准承接产业转移,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发挥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提高产业开放合作程度、水平、能级和质量,推动我省成为区域合作战略的重要成员。

2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项目”招商、股权招商、“互联网+招商引资”等招商手段和模式。进一步完善产业招商图谱,形成更加清晰的产业链图谱、企业分布图谱、核心技术图谱、市场分布图谱。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研究设立招商办事处,广泛开展驻地招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健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体制机制,拓展产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25.提升对外开放能级。高起点申建国家自贸区,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成综改示范区中德合作园区,推动大同、晋中等地建设国际合作园区。布局建设“岸、港、网”,提升山西综改示范区开放平台功能,加快太原、大同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提升中欧(中亚)班列运行效益。在项目合作、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创新国际化经营合作方式,鼓励山西企业、品牌“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

六、保障措施

坚定不移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优势转换,通过加强宏观统筹协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投融资政策体系、强化项目落地支撑、持续打造“六最”营商环境,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

紧紧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筑以产业联盟和“链主”企业为主导,全要素集成、上下游融通的产业生态。推动建立“链长制”“会长制”支撑服务体系,统筹推进产业链企业发展。推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顶层指导与招商引资促进作用。鼓励发展新型产业集群促进机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申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系统,加强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跟踪评估,加大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对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及时予以通报表扬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二)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创新土地、资本、能源、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引导要素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落实减税政策,巩固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新兴产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 据管理制度,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丰富数据产品。

(三)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

强化统筹政府投资管理,发挥政府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树立金融服务山西、服务转型、服务实体经济理念,进一步发挥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作用,通过优化国有金融资产配置、创新金融产品、稳健推进化险改制等举措,通过注入金融活力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深化外商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模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引进外资企业或研发机构,加强与天使基金、风投基金、创投基金开展合作,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四)强化项目落地支撑

坚持项目为王。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三个一批”,扎实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攻关,实施项目化、清单化管理。支持山西综改示范区、各开发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上先行一步,发挥好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为项目落地投产见效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促进基础科学发展、突破“卡脖子”问题的重点项目,积极组织服务专班,加强工作谋划对接,力争在政策支持、环境创造和要素配置上创造一切条件推动项目落地。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开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服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3.0版。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强化政府数字化支撑能力,打响“一网通办”山西品牌。加快推进营商环境领域配套立法,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维护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省“互联网+监管”系统,依法依规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专篇

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6〕97号)、生态环境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130—2019),对《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实施,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总体观点如下:

从《规划》发展的产业门类看,均属于环境友好型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度高、创新活跃度高、综合效益好、市场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环境友好等特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面向未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轨道的重要举措。山西省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光电、光伏、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煤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现代医药和大健康、节能环保等14个产业领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大力培育的产业升级方向,且都处于高附加值环节,可实现对环境友好和资源友好。

从功能定位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山西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山西省在大气、水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等方面采取的管控措施,使得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山西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产品,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加快破解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从山西省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看,《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可管可控的。近年来山西省已建立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包括大气、水、土壤、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产业开发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影响监测,已形成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控制度,可实现对水资源、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利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可控性。

总之,统筹兼顾山西省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与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的一般性原则基础上,分析该《规划》中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评价结论认为,《规划》的目标、定位、发展重点等,符合相关产业政策、规划和环保等相关要求,发展这些产业对环境的影响风险总体可控。该规划具有可行性。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5月27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我们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00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