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423LL00100/2022-56932 | 主题分类: | 建设规划;城乡建设(含住房) |
发文机关: |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2年04月29日 |
标 题: | 吕梁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 | ||
发文字号: | 吕政办发〔2022〕21号 | 发布日期: | 2022年04月29日 |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印发吕梁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
应用规划(2021-2025年)等10个市级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吕梁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应用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新技术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等10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9日 ?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吕梁市全面推进市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的关键时期。吕梁市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吕梁市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宜居、城乡靓丽、人文和美、富裕安康、风清气正的美丽幸福吕梁的奋斗目标,同城化推进离柳中方城镇组群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市域中心城市。
以《中共山西省委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纲领性指引,根据《山西省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方案》和《吕梁市加快中心城区建设行动方案》等相关文件中的具体内容,充分考虑“十四五”期间吕梁市市域中心城市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要求,制定本规划。
科学编制吕梁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对于吕梁市完善城乡治理体系,塑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突出的美好城乡人居环境,统筹引领全市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是吕梁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专项规划,也是“十四五”期间吕梁市域中心城市发展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东部紧邻太原市、晋中市,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南部、北部分别与临汾市、忻州市接壤。从区位条件来看,吕梁属于晋西重要的门户城市,位于能源通道上的战略节点,在我国能源和工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吕梁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迫切性,编制了《离柳中方城镇组群规划》、《吕梁市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吕梁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设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8平方公里扩大到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7%。为破解“一市一区”空间发展瓶颈,吕梁市加快推动“一市四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积极争取柳林撤县设区方案批复,推动市建成区面积增加39.7%。稳步推动中阳、方山撤县建区,通过北扩西进东延构建“一市四区”中心城市发展格局,推动市建成区面积增加69.9%。高标准规划总面积26.8平方公里的吕梁新区。一系列举措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的拓展奠定了基础,有效加快城市提档升质、人口集聚和承载辐射能力提升。
经济实力跨越进位。“十三五”期间,全市转型发展取得跨越性进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总量均翻了一番多,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大关。全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五城联创”取得重要进展。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了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五城联创”活动。以孝义、岚县、中心城区、汾阳、交口、交城为重点,先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省级卫生、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城市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全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县城)2个(孝义市、岚县),省级园林城市(县城)3个(吕梁市区、汾阳、交口县)。全市成功创建城市星级公园14个,省园林单位17个,省级园林小区12个,省级园林道路14条。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凸显。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实施了工业污染治理、燃煤污染控制、水环境整治等生态环保八大工程项目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稳居全省前列,“吕梁蓝”“吕梁绿”成为最美底色。在生态修复方面,全市坚持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以建设“山城数谷、黄河绿湾”为目标,实施“三个100万亩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现已达到29.6%,由2016年全省第6位上升为第3位。在水环境提升方面,坚持治水兴城,部署实施“七个一批”、“六大专项行动”,实施了北川河生态治理工程,建成如意湖、胜溪湖等一批生态湿地公园,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17个国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从5个增加到8个,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47.06%及以上,增加17.6%,全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强力推进“治污、控煤、管车、降尘”,大气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5.89下降到4.68,优良天数从287天增加到303天,PM2.5平均浓度从49微克/立方下降到27微克/立方,S02平均浓度从6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18微克/立方米,S02、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72%和29%。在节能减排方面,新建吕梁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岚县污水处理厂二期、中阳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全市15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了保温提温提效改造,出水C0D、氨氦、总磷三项主要污染物全部达地表水V类标准。新建污水管网351公里,改造雨污合流制管网233公里。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十三五”期间,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24.8%、13.6%.34.6%,31.3%,四项减排指标均完成了省下达的目标考核任务。
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吕梁市委市政府始终重视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吕梁市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品质提升行动规划方案》、《吕梁市两下两进两拆两补行动方案》、《吕梁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攻坚行动方案(2019-2022年)》、《吕梁市2020年中心城市建设行动方案》以及《吕梁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此外,召开了“中心城区品质提升专题会议”、“全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等一系列涉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推进会议。
一是着力补齐城市建设短板。以“两下两进两拆两补”、“三延伸两提升”、城市风貌整治等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工作为落脚点,完成“二青会”比赛场馆周边城市风貌整治、东川河人行步道建设等10项工程,推动管线下地和广告下墙、停车进位进库、拆违和围墙、补栽绿植和修补路面、规范门头牌匾、改造坡屋楼顶、整饰建筑立面。“十三五”期间,省下达棚户区改造开工38769套,实际开工41833套(包括货币化安置),占省任务的107.9%;基本建成45803套,占省任务25830套的177.3%;完成投资163.43亿元,占省任务的105.69亿元的108.45%。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10.34亿元,新建改建城市道路385.58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12.36平方米增长到15.47平方米。新建改造供水、供暖、供气和雨污等市政管网总长3006公里,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八条臭水沟(七里滩沟、炭窑沟、兴南市场南关排洪渠、王家庄沟、刘家庄沟、刘家湾沟、北川河一号坝至交口大桥段)已全部处理,黑臭水体整治基本完成。全市建成1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城市照明率显著提高,亮灯率达到98%。
二是加快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136万元,支持130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工作,建成19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4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大力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市98.7%以上行政村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标准。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工程888处,惠及53.5万人,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不断提升。完成588个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和55个农村污水防治项目。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实现负增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99.1%,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完成划定禁养区250个,全市740户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4.4%。建成“四好农村路”2223公里,位居全省前列。
(二)面临问题
1、面临问题
目前吕梁市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及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在城镇化产业支撑方面,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0.64,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为0.87,低于全省平均值,更低于1.4-2.5的合理区间。全市工业化率较低,通过拉动就业、增加收入等方式影响城镇化的作用有限。在三产结构方面,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5.7:56.9:37.4,2019年三次产业比例为4.1:60.0:35.9,第二产业比例继续上升,且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很大。“一煤独大”的格局和支柱产业中煤、焦、铝业比重过大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2019年,原煤产量达到1.18亿吨,全省排名第三。未来需要加快形成以煤炭、焦炭、冶金等传统产业为支撑,铝系、电力、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中心投入运行,“吕梁一号”微纳卫星成功发射升空,但目前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还不能对工业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产业规模仍然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城镇化水平地区不平衡。2019年,全市城镇化率为51.72%,比全省59.55%的水平仍然低7.83个百分点,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在各区县中,离石区、孝义市和中阳县的城镇化率较高,分别达到了82.55%、69.63%和63.44%,排名后三位的是临县、岚县和方山县,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38.01%、40.57%和40.75%。排名第一的离石区与排名最后的临县相差了44.54个百分点,区县之间差距较大。此外,吕梁中心城市三山环绕、辖区范围过小,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以及煤炭开采等因素的制约,可利用土地资源紧缺、开发成本较高,城市只能沿河谷呈带状发展,可拓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导致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首位度不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不高,对全市辐射和带动能力弱。
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吕梁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门户枢纽,但存在区域交通的薄弱环节,导致对外区域联系边缘化。尤其是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短板。目前吕梁是全省唯一不通高铁的中心城市。交通条件与区域枢纽地位和外向型发展要求不匹配,同时制约组团间的联动发展。以离柳中方城镇组团为核心的市域中心城市内部快速路建设滞后,制约一体化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供气供热、垃圾污水处理、路网建设、静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明显不足,出现一系列城市病,亟待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城市品质有待提升。中心城市的空间局促、建设成本较高。城市更新不足、新建地块与老旧小区、城中村地块混杂布局现象凸显。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相对滞后,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38.93%、41.43%、15.83㎡,仅相当于全国和山西省的平均水平,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所下降。城市形象和品质不佳,人居环境亟待改善。
城市风貌缺乏特色。中心城市具有三川交汇、三山环抱的地理特征,然而低品质空间占据山水交融的核心空间。在带型城市的局促条件下,滨水被宽绿带、高等级的公路包夹,缺少垂江绿岛,可达性较差。城市天际线和山前空间总体缺乏管控,城市观山视廊被遮挡。城市景观无序,缺乏特色空间,没有突出吕梁中心城市山水格局特色。
路网体系亟待优化。中心城区规模扩张,将加剧老城交通压力,制约老城改造更新和城市服务职能提升。受地形条件限制,离石中心区成为离柳中方交通联系的必经之所,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混杂。307国道和209国道承担重要的货运职能,客货混杂,货运交通调整滞后,对城市干扰严重。
生态修复欠账较多。中心城市地处沿黄丘陵沟壑区,黄土堆积深厚,水资源总量较少,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地表切割破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侵蚀脆弱性较高。主体功能承担着保持水土、保障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等重要生态功能。此外,资源型高耗能产业仍是当前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约束压力将日益增大。
乡村建设基础薄弱。农村人居环境杂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农村“三新”尚未形成能够有效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劲动能,距离“空间布局科学化、自然环境生态化、功能设施城镇化、村容风貌现代化”等目标还有差距。
(三)发展形势
太原都市区为主的区域发展协同整合。2020年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强力打造太原都市区核心引擎。2021年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形成全省“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加快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山西中部其他四市(晋中、吕梁、忻州、阳泉)协同发展。其中,吕梁要统筹山区平川均衡发展,打造离柳中方、交汾文孝城镇组群,成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市域中心城市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为新时代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利于发挥优化空间布局和集聚生产要素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总量与质量的“双提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中央、省城市工作会议以及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市委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奋斗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深度对接省域“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加快市域中心城市和城乡人居环境的建设。
绿色发展,生态宜居。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基本途径,以吕梁山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为抓手,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目标,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建设人才向往、市民热爱、生态宜居的幸福城市。
区域协同,开放协作。立足于区域整体视角,主动融入山西“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准确把握吕梁市各县市区在省域城乡区域发展新空间格局中的职能分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向东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向西对接陕西省。注重与周边市县竞合发展的协调互补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差异特色,统筹发展。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自由流动、相互融合。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市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相结合,与特色镇、中心村、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着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空间发展,优化人居。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依托现状发展基础和综合条件分析,优化市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城乡空间发展战略,梳理城乡人居环境要素,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注重保护,彰显特色。把彰显地域特色作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目标之一,突出吕梁地域城市与乡村特色风貌。保持传统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注重文化传承,防止“千村一面,千城一面”。
(二)规划衔接
1、《中共山西省委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吕梁的定位。
《中共山西省委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做强做优做名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转型发展打开广阔空间。优化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强化人口规模调控与引导,提高人力资源与城市战略、产业布局匹配度。加快县域产业向园区集聚,提升县域公共服务能力,高质量建设大县城”;“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双修”工程。优化功能片区布局,坚持科学谋划、量力而行建设城市新区,注重文脉传承保护,改造提升历史街区。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等设施,打造城市便捷快速生活圈。把准城市文脉,塑造特色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提升居住品质。实施城市安全环境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十四五”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建立促进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生产要素的流动、集聚和扩散方式,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增强吕梁参与竞争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对吕梁的定位。
在城市建设方面,吕梁市是是全省重要的增长极。在生态方面,建设以吕梁山为主体的黄河干流和汾河源区生态屏障带,培育吕梁山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划定吕梁山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农业方面,做特吕梁山特色农业生产带,主打“特色”“优质”牌,加快培育杂粮、中药材、特色林果、畜牧业、薯类等特色农业。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打造吕梁渡口片区。
3、《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吕梁的定位。
纲要指出,“加快以吕梁新区为核心的市域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做大堿市规模,构建中心城区交通圈,提升市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抓住国家新型堿镇化试点契机,持续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以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为突破口,加强公共设施提质扩容,引导优势要素资源向县城集中,大幅提升就地城镇化水平和县城承载力”;“以建设市域中心城市为牵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功能布局,加强‘五城联创’,传承城市文脉,塑造城市风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满足居民需求的智慧应用体系”;“坚持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増强城镇对乡村的带动能力,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构建空间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社会融合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通过加强区域协同和创新驱动,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提高人居环境品质等措施,强化市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科教、文化、交通、对外开放等职能,显著提升吕梁中心城市的区域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和综合承载力。以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富有活力为建设目标,全面开展人居环境建设,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宜居、城乡靓丽、人文和美、富裕安康、风清气正的美丽幸福吕梁。
1、市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围绕省委省政府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和全省“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以“黄河绿湾、山城数谷”为战略目标,将吕梁市域中心城市打造为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和“四梁八柱”中的重要城市。
——塑造生态本底和发扬红色文化,建设山水人文城市
——立足区域协同发展,建设晋陕沿黄门户城市
——融入太原都市区,形成区域战略节点城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抓住转型发展契机,蹚出资源型转型示范城市
——打造成蓝绿交织、山水相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市
围绕中心城市发展能级的战略要求,完成“一市四区”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转型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以及市域中心城市首位度明显提升。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联动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实现均等化。
2、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目标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加强生态系统性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点建设吕梁山生态文明示范走廊和沿黄干支流生态修复与治理带。到2025年,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持续推进五城联创为立足点,通过整治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优公共服务、建设绿色魅力城市、优化城市交通、补齐基础短板等城市品质提升措施,中心城市的宜居性显著增强,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功能齐全、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吕梁。
乡村建设行动取得实质性成果。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开展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建筑风貌“四大提升工程”,基本实现“三化一改善”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实现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面推进。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历史遗存得到有效保护。城乡融合机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创建有吕梁特色的“秀美乡村”、“魅力乡村”、绿色村庄。形成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可复制、可推广的吕梁路径、吕梁模式,推动脱贫地区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四)规划范围
根据吕梁市“一市四区”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结合离石区建设现状以及省域城镇空间格局,基于提升吕梁市域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的规划思路。明确本次规划提出的市域中心城市为“一市四区”即离石区、柳林县、方山县和中阳县,由此确定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范围。同时以全市域作为研究范围,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关内容。
三、落实省级战略要求,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一)立足区域高质量发展,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提出了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强调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吕梁市作为黄河湾区的重要节点、晋陕沿黄门户城市,应当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为核心,探索吕梁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生态治理推动中心城市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动吕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以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城乡人居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突出生态价值,区域共建黄河国家公园。区域内各省市协同推进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护治理,展现黄土高原风土民情,打造中华文明精神家园。与延安和榆林对接协调,以红色文化为主线,共建区域性红色文化长廊,构建红色文化经济圈。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建设区域性黄河国家公园,利用黄河资源打造黄河生态文化走廊。实施沿黄一号公路建设,串联沿线黄土高原风貌、晋陕大峡谷风貌、黄土窑洞风貌,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将生态人物价值转化为创新与新经济价值,打造生态人文价值转化新样板。
(二)推动区域协同化发展,打造晋陕沿黄门户地位
吕梁市地处太中银铁路发展轴的门户要塞,是山西乃至华北地区进入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根据省级规划定位和自身优势要求,吕梁要建设成为连接西北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吕梁市未来要准确把握城市定位,围绕大数据、新型材料、酿酒产业、杂粮干果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谋划一批项目,围绕向西对接陕西省的区域协同要求,通过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高质量推进市域中心城市建设。
努力增强晋陕交界地区综合门户功能。构筑大通道、推动大通关、建设大平台,以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为引领,加强与周边地区交流合作,在能源资源合作开发与技术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不断提高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通过建设市域中心城市,发挥吕梁承东启西等综合优势,优化东中西区域关系,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强化与西北地区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增长极,引领吕梁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三)对接省域空间格局,推进市域中心城市建设
吕梁市要全面对接省域“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统筹山区平川均衡发展,打造离柳中方、交汾文孝城镇组群,成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吕梁市既要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条件,又要主动向核心引擎看齐,重点打造出属于自己鲜明特色的磁铁效应。
吕梁市要依托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加快融入太原都市区,实现协同发展。紧跟将太原建设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着眼全省、对标一流,在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体系配套衔接、公共服务共享共建、生态环境治理有效、市场机制开放共赢等方面加强项目谋划,加大推进力度。通过差异化协同发展,发挥吕梁对太原的功能支撑和补充作用,打造省域能源智造合作生产基地、文旅特色服务基地和康养休闲度假基地。向西对接银川陕北、扩大山西特色产业的影响力。此外,借助太原市在研发、市场等方面的资源,推动吕梁市能源转型,壮大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深入对接太原科技基础,引入省域中心产业创新基础,提升吕梁产业能级,对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入太原通勤圈,缩短吕梁区域交通时间。
(四)构建立体化交通枢纽,巩固晋西门户区位优势
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多向连接交通和枢纽功能,不断提升陕北晋西东出西进的门户地位,建设省域西部交通枢纽。完善市域交通网络,推进重点地区交通一体化,建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一般铁路、一般公路、民航机场等为基础,以全市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的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市域中心城市与平川区整合建设对外交通枢纽,打造集高铁、高速和航空的统一立体枢纽。
以区域交通强化基础实施先导。以高速公路为基础,构建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积极融入太原1小时通勤圈,市域范围内2.5小时全覆盖,构建离柳中方城镇群0.5小时交通圈。实施主要公路升级改造,减少安全隐患路段。优化航线网络,适当提高航班密度,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对新增国道、省道及原有国道省道薄弱段进行升级改造,实施农村路网改造和贫困地区道路建设,努力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充分挖掘黄河沿线红色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等人文特色,串联起沿黄河旅游景点,建成全省旅游示范路,同步建设吕梁市区旅游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服务。
强化区域交通先导作用,建设五纵九横公路网。着力完成兴县至岚县至太佳高速、柳林至大武至文水、中阳至孝义至介休、石楼至交口至孝义的四条高速通道,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带动区域发展。推进静兴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2.7亿元,完成建成通车;加快祁离高速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加快离隰高速建设,完成投资32亿元;汾石高速开工,完成投资20亿元;加快国道209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0亿元,力争路基桥涵全线贯通;方山新建起于麻地会乡老G209,向东经古交市接入太古高速的高速,加快339国道提级改造。“十四五”末,基本构建“中心城市辐射区域、地市便捷连接、市县互相连通、重要乡镇覆盖”的国省道干线公路网。
建设两纵六横铁路网,打通东西区域联系走廊。充分发挥瓦日铁路大动脉作用,加快孝柳铁路至瓦日连接线、至太中银铁路连接线、孝义至离石铁路建设。积极落实推进规划太延客运专线,稳步推进介休-孝义大西高铁连接线建设,对接太中银铁路和市域铁路网络,形成网络化铁路交通,打通东西区域联系走廊,提升吕梁中心城市区域交通地位。通过高铁新区的建设,推动城市组团一体化发展。
提升航空运输网络。加快大武机场升级改造,推进吕梁机场通用机坪建设,柳林新建A3级通用机场,优化航线航班结构,拓展开通短途运输航线,实现通航运输网络化。发展中转联程业务,加大货运培育,加快机场口岸建设,开展多式联运,稳步提高机场货邮吞吐量。促进航空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通航产业积累势能转化为转型发展的动能。
以离柳中方为核心,打造多层次旅游公路网络。高质量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不断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功能,完善旅游公路网。规划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支线423公里。以G209、S218、S320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主,通过公路禁货运改造风景旅游干路。通过黄河一号公路串联碛口、孟门、薛村和石西十大特色旅游片区,建设最美黄河路。开工建设柳林、石楼二期工程170公里,其中主线112公里、支线58公里,计划完成投资9亿元。开工建设方山县东部旅游片区公路和西部旅游片区公路。东部旅游片区公路包括建设松泉—X478、新民村—千年里景区、阳湾—富沟山景区、老G209—煤洞上、羊高坪—石家峪、武家湾—冯家庄、阳圪台—任家峪、X478-S320(大下线)、南阳村-S320旅游公路。西部旅游片区公路包括建设G209-“四八烈士”纪念馆、X467-X513-G209旅游网线、石站头-马蕊坡村旅游公路。
加强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加强中心城区“空—铁—公”一体的枢纽建设,打造高铁新区、临空现代服务中心和经开区现代物流服务基地,建设货运交易平台和大宗现货交易平台;依托高速公路网建设新打通“静兴”、“青银”、“石孝”等四条物流通道。规划在太中银铁路、瓦日铁路沿线及吕梁市城区、汾阳、孝义市周边布局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适中、辐射范围广的物流园区。县城和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周边建设一批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布局建设共同配送末端网点,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物流配送网络加快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服务吕梁全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打通南北区域次通道,联系省域副中心。通过建设与省域副中心临汾的快速交通,将吕梁市域中心城市与省域南部进行协同发展,破解南北发展困境。
四、建设市域中心城市,增强承载辐射能力
(一)统筹一市四区协同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统筹“一市四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尊重历史沿革,离石与柳林、方山和中阳三县地区地域相接,城市联系较强,顺应其在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居住和文化娱乐等功能联系日趋紧密的发展态势,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一市四区”的行政管理格局。
创新并完善“一市四区”的行政体制和组织架构,重新划定中心城市范围。积极争取柳林撤县设区方案批复,稳步推动中阳、方山撤县建区,推动城市空间南北延伸、东西拓展,构建多极驱动的城市发展框架。充分发挥各县(区)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围绕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统筹推进“一市四区”各项工作一体化规划、建设与管理,全面增强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通过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重点领域的合作,强化分工协作,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城市组团发展,形成多中心的网络型城市结构。推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合理配置,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加强公共事务协同治理,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1、发展定位
“离石-柳林-中阳-方山”市域中心城市、西部中心城市和连接西北地区的门户型区域、山西省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和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彰显吕梁山和沿黄地域风情特色的生态宜居型城镇组群。培育柳林、中阳、方山等中小城市发展壮大,进一步完善“一市四区”城市功能,有利于提高承载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新区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布局,推动区域职能联动,带动离柳中方一体化发展,打造太原都市圈西部中心和连接西北地区的门户。
特色定位:山水公园组群城市。
2、总体思路
以高速外环与城市新区的建设为抓手,通过打造若干新兴节点统筹各组团协调发展;建设大武-峪口商旅服务片区,整合方山水库、北武当、庞泉沟、南阳沟等生态资源,建设国际生态商旅片区;建设南部综合服务片区,统筹离柳中方的发展。
3、空间结构
结合自然地理、资源禀赋和城镇区位发展条件,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人口、产业向交通廊道和中心城市及县城集中。以太中银铁路、青银高速、西纵高速等通道为轴线,以吕梁中心城区为核心,山区河谷地区内的离石、中阳、方山、柳林,形成联系紧密的离柳中方带状城镇群。
两心、两核、多点、两圈层:
两心:离石中心+柳林副中心
——离石中心:包括离石主城区、吕梁新区(柳林县李家湾乡、方山县大武镇、中阳县金罗镇为新区)在内的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定位为组群城市的行政、文化及综合服务中心,发展职能以生产性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商贸物流等为主,积极推进吕梁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强化市政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有效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柳林副中心:包括柳林主城区、薛村-穆村组团,以建设煤系循环基地、新型建材、商贸物流、旅游服务等为主,具有一定综合服务能力的组群城市副中心。
两核:中阳、方山特色产业发展极核;
——中阳:包括中阳主城区、金罗镇和枝柯镇,重点发展钢铁产业、高端制造的产业型发展极核;方山:包括方山主城区、峪口镇和北武当镇,以发展综合居住、生活性服务业为主,重点发展旅游服务、康养等产业的发展极核。
多点:多个特色发展节点
——大武-峪口:交通枢纽节点,重点发展商旅服务、商贸物流、文化创意、高新产业、科技研发;高铁新区:综合服务、商务办公、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信义:高端制造、科技研发、大数据产业;金罗:宜居特色小镇。
两圈层:核心圈+外围圈
——核心圈层:以离柳一体化发展区域为主体,重点完善区域综合服务职能;第二圈层:以中阳、方山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发展圈层。
4、发展指引
该城镇组群将作为晋陕煤炭产业合作的先导,推动吕梁市成为山西省西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巩固资源型重工业的产业基础,增加产业门类,逐步建立起以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综合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晋陕门户物流基地、山西省重要的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交易基地。
重点强化吕梁中心城区与柳林、中阳及方山之间的道路网络对接。加快吕梁环城高速和右芮高速建设步伐,推动吕梁至柳林、中阳及方山的快速路建设;依托吕梁机场,建设联系吕梁机场的快速通道。理顺209国道和307国道的改线;加快中南部铁路建设,扩能改造孝柳铁路,推动连接孝柳铁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的连接线建设;依托太中银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以及孝柳铁路的交会,建成晋陕门户型煤炭综合物流枢纽。
实施“发展轴带+特色组团+生态隔离带”的空间发展策略。基于中心城市发展受河谷地形、周边山地及丘陵的强烈限制,城市功能沿河谷布局、带状拓展的现实状况,采用“发展轴带+特色组团+生态隔离带”的空间组织模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与土地利用的有效结合,依托交通网络和主要干线,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组团,强化各组团的综合职能发展和功能有效衔接,加大各组团的生态绿化隔离带建设,统筹城市防灾减灾功能建设,促进职住平衡布局,减少“钟摆式”交通的影响,推动“一市四区”形成组织有序、便捷高效、绿色生态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高标准建设吕梁新区。提升市域中心城市能级,着力进行吕梁新区的开发建设,夯实新区基础设施、完善新区公共服务、提升新区城市功能布局,增加绿化、亮化、美化及水利防洪、交通路网、公交站点、停车设施、教育布局、医疗保障等内容。积极开发建设吕梁新城大武片区,以大武镇为空间依托,重点发展城市生活、商业休闲、物流配送等城市服务产业。延续吕梁新区建设计划,将离石、方山3个乡镇及街道的26个行政村约26.8平方公里的面积建设为吕梁新区,以“发展轴带+特色组团+生态隔离带”进行空间规划建设,布局南部综合组团、火车站综合组团、学院教育组团、南部生活组团、金融商业组团、便民服务组团、北部生活组团、总部基地组团、物流商贸组团、休闲娱乐组团以及军事组团等功能组团。通过道路建设奠定旧城区及吕梁新区城市框架,将吕梁新区拓展到方山县峪口镇,拉大中心城市面积规模,拓展市域中心城市格局。
建设李家湾新区,推动离柳一体化发展。以太延客专(高铁)的建设为契机,选址李家湾布局高铁站,以电子信息、文创、商务休闲、居住为主要功能,建设高铁新城,作为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离柳中方南部综合型服务节点。
(二)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人口集聚
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提升城市首位度。实施适度集中的发展策略,支持产业、经济活动、用地指标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市区集中。进一步研究完善人才政策、市民化政策,推行市区人口倍增计划,以人口规模增长推动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张。
提高人口承载能力。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方式,提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促进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加快治理中心城区布局不够合理、交通拥堵的问题,提高城市宜居度。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市域中心城市倾斜布局,提高人口承载能力。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增强离石区与柳林、方山、中阳的联系,发挥中心城市牵引作用,增强对腹地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周边县域人口向中心城区合理集聚。加快破除行政边界藩篱,消除制约人口自由流动的制度限制,引导城镇人口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地区向承载力较高的地区流动。准确把握城乡人口流动特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产力布局特点,引导具有不同需求的人群有序流动。
优化人口规模结构。适度放宽外来人口政策,健全外来人口保障和服务体系,重视外来人口医疗、社会保障福利、教育资源的公平,提高外来人口居留意愿。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吕梁学院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吸引太原理工、山西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到吕梁就业。同时凭借吕梁山水资源优势,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增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推进人口城镇化。以城中村、近郊村原有居民、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措施,进一步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第一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人口迁入新城或园区,增加活力,引进新产业新项目,增加城市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城。
第二阶段:城市环境品质、服务品质显著提升,吸引农村人口进城集聚,本地外出人口逐步回流。
第三阶段:产业转型取得成功,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兴起,吸纳大量本地和外地人口流入。
(三)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区域辐射
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提升离石的区域服务能力,强化区域辐射作用,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适当扩大城市规模。把建设重点节点城市作为优化城镇体系的抓手,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强化柳林、方山、中阳等在吕梁中的支撑作用。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依托交通优势,着力发展商贸、金融商务、交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对全市的商贸商务服务和物流集散功能。推动公共资源向城区适度倾斜,高标准建设一批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项目,增强对全市的公共服务功能。依托连接城乡的纽带优势,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协调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
建设区域经济中心,以产兴城。提升市域中心城市的交通旅游网络和产业服务职能,加强对文化旅游的支撑性功能,建设市域旅游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区域园区产业资源,推进产城融合,强化市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能力,建设市域产业中心。
稳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全力推进吕梁新区建设,妥善推进移民拆迁工作。有序开展城市更新改造,大力推进市政提升工程。加紧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在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交通运载能力、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提升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新区城市开发强度。
集约开发城市土地。按照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引导人口、经济相对集中分布,提高城市土地空间利用效率,离石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达到我国重要的地区中心城市的相应要求。充分利用废弃地、闲置地等现有建设土地,结合产业实际适当提高工业园区建设强度。增加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调整用地结构,按照不同区域确定相应开发强度。确保开发一片、成熟一片。
优化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在绿色和生态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依据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成果,调整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提升发展效益与城市服务水平。按照集约紧凑、职住平衡的原则,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加城市居住、公共设施和绿地等空间。
(四)加快打造山水风貌城市,营造文化自信
吕梁城市景观风貌构成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两方面,形成了“山、水、城”相互交融的特色景观风貌构架。中心城市地处吕梁山脉的西侧,城区建设在东川河、北川河的河谷地带,是典型的受自然环境制约形成的带形城市。依托三山三水特色资源本底,构建蓝绿交织的慢行绿地体系,合理开发利用山地空间,营造错落有致的城市风貌,最大限度保留山水田园格局,塑造城绿镶嵌的城市景观格局。
打造山水宜人的自然景观风貌。以“三山、三河”为骨架,构建自然景观系统,加强对河谷两侧自然山体的绿环修复,形成绿化层次丰富、色彩季相多变的山林景观,整治北川河、东川河和南川河,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
以吕梁文化提炼城市名片。城市文化符号是一座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沉淀,也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独具特色的标识。城市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展示,对提升城市软实力、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与传承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把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吕梁精神等元素融入城市设计,提炼形成吕梁特色城市名片。
以城市设计强化风貌管控。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围绕“两面一匾”(两面:建筑外立面、第五立面,一匾:门头牌匾)进行整治。加快中心城区城市风貌综合整治项目建成见效,启动晋绥路一北川河西路建筑风貌综合整治项目、城南公园工业风建筑风貌改造。重点对滨河南北两路龙凤南北大街及北川河东路、离柳中“金山川”片区等使用大红、大蓝彩钢板材质的既有建筑立面及屋顶进行清洗整饰。对沿街门头牌匾、建筑外墙防盗窗、遮阳棚、空调外挂机等进行规范设置并作美化处理。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分区,形成整体富有秩序的城市天际线,加强市区南北、东西轴线和三山景观管控,围绕三山景观视线廊道进行控制,形成全城见山、滨水赏山的城市风貌格局。统一协调城市建筑色彩风格,形成城市的整体景观,打造最具特色的晋西城市色彩风貌。重视窗口环境建设。重点对吕梁火车站、离石高速东口以东片区、离石高速西口周边片区、大武立交互通片区、吕梁汽车站、吕梁大武机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打造成展示吕梁形象的靓丽窗口。各景区景点开展“卫生示范景区”创建活动,景区景点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打造离石“永宁十景”。以永宁州古十景为基础,结合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与城市人文景观脉络,打造独具吕梁城市气息的离石“永宁十景”,分别是凤山仙迹,玉亭古迹,离石闲云,白马仙洞,孟门洪涛,灵泉寒玉,吕梁禹迹,卢城晚照,山寺牡丹,黄河晚照。
塑造鲜明城市品牌。着力打造“美丽、智慧、文明、幸福”的新吕梁城市品牌形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保单位以及历史环境要素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城市特色片区,选取城市公共建筑集中区、主要商贸区、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功能片区和地段,建设展示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景观。应用“互联网+”营销模式,构建新媒体营销平台。打造以会展经济核心区,通过举办国内省内大型会展赛事,着力推广城市品牌形象。
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水平。开展绿化美化工程,改善街巷公共空间面貌,让街巷成为有绿荫、干净、舒适的公共空间。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老城排水系统,适当增加电梯等设施。加强房屋管理,治理乱搭乱建等问题,提升房屋的利用效率。通过布局规划,完善社区商业网络。加强交通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停车场建设,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深入推进综合执法体系改革,重点对户外烧烤摊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进行专项整治,规范社会秩序。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对道路、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整治、管理和维护,确保城乡环境干净整洁。通过精心塑造城市,精细管理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五、加快城市提档升质,打造品质宜居城市
持续推进“五城联创”。深入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五城联创”活动,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保护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文明意识,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居民健康、文明和谐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一)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形成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
1、以生活圈高标准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吸引人口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布局与城镇化同步,提升各级中心城镇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在中心城区围绕五分钟、十分钟和十五分钟城镇通勤生活圈,构建就近就便、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组织的单元。以城市次干路为边界,重点围绕几个设施功能构建13个社区生活圈(15分钟),布局文体、商业、教育、医疗、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镇布局更加均衡。在中心城区以不超过半小时车程为最远距离,构建城镇通勤生活圈,作为职住平衡的组织单元,以城市主干路为边界,构建城镇基本生活圈,形成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组织的单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管理基础。
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完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重点补齐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优先按照标准建设各类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设施,积极推进各类社区学校、老年学校建设,推动老城区老旧小学、幼儿园整合或者拓建,对建筑进行整治。提升社区医疗设施建设标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卫生点布局。建设多样化的文化设施,优先完善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基础类设施。围绕各年龄段人群需求,推进全龄社区建设,探索打造老年友好社区、儿童友好社区。重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保障社区内基础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效覆盖。
实施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建设工程。以新城区为重点,滚动实施“六馆”、“五院”、“五中心”、“二十一院校”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推动图书馆、体育馆、群众艺术馆、市中院、大医院、大武医院、财经中心(一期)、大武小学、西属巴中学等在建项目建成投用,推动吕梁市综合展示馆暨城市广场、档案馆、社会福利院、广电中心、科创中心、会展中心、案管中心、吕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吕梁一中、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创业就业、展览展示等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2、丰富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系
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构建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统筹学前教育学校布局和建设规模,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市公办幼儿园,支持认定一批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推进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园舍条件、玩教具和图书配备达到规定要求,保证学前教育质量。到202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投入,财政教育投入进一步向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教师队伍、薄弱环节、高水平发展倾斜。在发展规划、保障机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水平六个方面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合理新建一批中小学校,统筹解决城镇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建设完成吕梁市第三初级中学。加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特别加强音、体、美、计算机、心理健康等专业教师招引力度。到2025年,义务教育服务标准化理念融入政府治理,标准化手段得到普及应用,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教育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以上。
加快普通高中特色优质发展。以贺昌中学等学校标准化建设试点为突破,改善教学用房、实验用房、食堂、宿舍和运动场地等校园校舍设施,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完善人才全面培养体系。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4%,努力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支持和推动山西医科大学和吕梁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分类发展。推动实施省级一流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特色专业、精品共享课程建设和“六卓越”人才培养等四个省级计划。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实施本科教育振兴行动。“十四五“期间,吕梁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投入适用,建成吕梁技师学院。
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加强设施设备和资源老师配备。到2025年,争取形成集学前康复教育、听障、视障、智障教育、职高教育为一体的具有现代特殊教育办学理念的新体系、新模式。
3、补齐城乡公共卫生短板
丰富医疗卫生资源,加强资源的均等化配置。着力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同时,加快吕梁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尽快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限的供需矛盾。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重要物资储备。
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标准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检验检测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疫苗冷藏配送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规培中心。新建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力争实现“医疗机构100%覆盖”和“医疗废物100%全集中处理”。新建吕梁市传染病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和传染病区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强化重要物资储备。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共建重大传染病防控与诊治实验室。完成吕梁市医疗卫生园区建设,有效提升吕梁市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和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新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就医需求。
强化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和其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和应急处置机制。实施吕梁市“智慧医疗+5G协同诊疗”项目,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到“十四五”末,市、县医疗卫生机构预案修订率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处置率达100%。
切实保障妇幼健康。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妇产医院建设。依托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外部优质资源,将离市区妇幼保健院建设为辐射离柳中方城镇群的妇幼医疗保健机构。拓展完善月子中心、产后康复、残疾儿童康复等项目,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县乡医疗机构儿科、产科、助产等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酬薪待遇和从医安全保障。根据市、乡、村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职能,开展市妇幼机构标准化建设,力争通过3-5年时间,市级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标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标准。
实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持续推进医废中心扩能提质项目,提升我市医疗废物全类别处置能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我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两个百分百目标。
4、文化体育设施
依据《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十四五”时期,大力建设体育运动、文化活动、体育休闲、极限运动、亲子互动、服务配套等多功能服务区和场馆,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扩大体育健身宣传,培育和打造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激发体育文化事业活力。到“十四五”末,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到2.1平方米。
推动体育文化设施建设。2021年7月底前吕梁体育场改造全面竣工投用;吕梁市图书馆尽快开馆投用;吕梁市群艺馆、吕梁市体育中心要加快建设进度;吕梁新区“五馆合一”项目要尽快开工建设。
加大新区设施配套力度。继续推进吕梁一中、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设施建设,以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档案馆、城市综合展示馆等五大场馆项目,激活吕梁新区建设动力,推动市域中心城市提档升质。
巩固全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在新建居住社区继续扩大建设15分钟健身圈,实现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按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实现新建居住社区内至少配建一片非标准足球场地设施,既有城市社区因地制宜配建社区足球场地设施。
加强中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成离市区、方山县未上等级的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新建(改扩建)任务,力争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部达到国家等级馆标准。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柳林县推进县党校、档案馆和图书馆建设项目。方山县争取建设完成文化馆、美术馆工程,开展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强化中心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各类体育设施建设。推进社区老旧体育设施更新换代。高标准推进吕梁市新城体育中心体育场馆运营项目,建设功能设施完善的体育场、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群众水上活动中心、篮球场、网球场等场馆。建设朝阳体育生态园体育项目,开展户外运动、体育旅游与生态休闲,规划建设游乐运动设施、溜冰场、滑草场地及栈道、人造攀岩场地,开展滑雪、溜冰、滑草、攀岩等项目。
5、养老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立足“9073”(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养老服务格局,大力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专业化水平。加快配置多功能、多样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全面启动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开展适老化改造,推动城镇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医养有机结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打通康复病床、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等双向转介绿色通道,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定期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合作共建,推进医疗养老联合体建设。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等各类服务主体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
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到2025年,在所有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立治未病科,按需求增设安宁疗护、康复护理床位,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二)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构建高效率基础设施体系
1、改善中心城市道路服务水平
构建中心城区交通圈。逐步完善“一市四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谋划新城区到主城区快速路、盛地大道和离石到中阳、离石到柳林城际快速路等项目,构建中心城区交通圈,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优化中心城区内部间通道建设,加强主次干道建设,启动市区-柳林快速路、新区盛地大道、原国道209改城市道路等项目建设,加大力度治理部分路段交通拥堵状况。向北延伸吕梁大道进行二期建设。研究启动滨河南北路快速路改造。
推进中心城区环城高速的建设。在现有东、北环的基础上,完成西北环(柳林至大武)建设,串联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碛口古镇,打造环中心城区高速网络,疏解中心城区货运压力,完善离柳方中组群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强化方山、中阳、柳林联系,支撑组群城市建设。方山县加快S320、S218提级改造,新增S218连接线。
建设双环三辐射快速路。实施中心城区至柳林、方山、中阳、吕梁新区等组团的快速路建设。启动青银高速改线工程,将柳林至信义高速改造为城市快速路,新建离石至峪口快速路,209国道升级为快速路,打造方山-离石-中阳快速交通线。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打造半小时通勤圈。加快中阳境内209国道、340省道之间连接线建设,构成主骨架公路网。
强化市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以城市快速路改造,建设大武机场、吕梁站及规划高铁车站等交通枢纽直连体系,通过多种换乘方式,构建40分钟交通枢纽联通覆盖能力。推动吕梁火车站改造提升综合整治工程、离石高速西口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善交通场站及周边区域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优化城市功能。柳林县以龙门会组团打造柳林的公共交通枢纽,建设柳林汽车站项目、公交总站项目以及柳林南站、高铁站、动车站三站合一项目,开展柳林县南站广场建设项目进行广场、商铺、停车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中阳汽车站,推动中阳由交通节点向交通枢纽转变。方山县建成1个枢纽客运站、2个旅游集散中心、同步完成县城客运站改扩建。完成大武物流仓储分配中心、积翠工业物流配送中心、马坊农业货运站等3个物流货运场站建设,为加强方山县交通物流服务。
建设复合公共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实施“绿色交通”行动,加快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支持城市群加快推进绿色交通发展。打造各组群间及主城区内部多样复合的公共交通网络,通过提高绿色出行比例提升城市运营效率。推动公交线网“东进、南延、北拓”,努力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顺畅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交运营网络。积极发展旅游公交、城际公交等特色线路。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改善旧区出行条件。
提升城市交通能力,加快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在吕梁新区两纵十六横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次级道路和支路经纬网络建设推动路网加密、成环。主城区主干路结合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进行提质改造,打通11条断头路,形成干路、支路、慢行和微循环一体衔接和路网体系。向北延伸吕梁大道,开工建设吕梁大道二期项目,完成呈祥路南延三期建设项目。实施晋绥路一北川河西路道路提质改造工程,建设市区人行天桥建设项目、马茂庄大桥建设项目、高崖湾大桥和永宁桥拓宽改造项目,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基本保持旧城区的道路交通格局,增加旧城区与南部快速路的联系通道,并设置一处快速路出入口。柳林县以三川河两岸的城市轴带,具体包括贺昌大街、青龙大街、滨河西东路,以及薛家湾、刘家疙瘩自然村、杨家港区域,将贺昌大街延伸至杜家湾与杨家坪交界地带,全面完成北大街主街区建设,整体推进南大街集中开发,打通从汇丰中学到教育园区的道路。中阳县健全综合智能安全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完成道路提升改造PPP项目,重点推进河神庙—热力公司管道、雷家沟—宋家沟隧道建设,构建“六纵十七横”城市道路框架。
实施道路改造工程。要抓住国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政策机遇,在主城区实施马茂庄大桥建设及马茂庄路拓宽改造,市区人行天桥建设项目,高崖湾大桥,永宁桥拓宽改造项目和呈祥路南延三期,提升改造龙山路、虎山路、兴南路和新安大道等项目,有效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在新城区重点实施学院路、经二路、经四路、新区10条纬路等项目,改造市区小街小巷,打通滨河东路等断头路,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畅通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结构;沿凤山修建东部组团和北部新城的快速联络线,在永宁西路与龙凤南街交叉口、凤山路与滨河北路交叉口进行立体交通改造,适当缓解拥堵问题。柳林县实施307国道城区段改线、滨河南路改造、山城大街等建设项目。方山县围绕拉大城市发展框架,继续实施雁阳街、水塔巷、方正南街等道路改造工程。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理念,打通“断头路”,疏通老城区微循环。中阳县开展县城道路及管网综合改造工程PPP项目,新建凤城桥建设项目。加快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管理能力,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到2025年,建成区道路网密度平均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道路面积率达到15%,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平均达到20%以上。
实施中心城市街巷提升攻坚行动。以“两下两进两拆两补”、 “三延伸两提升”整治工程为抓手,整治工作由中心城区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向城市纵深延伸,促进城市风貌全面改善,提升城市对外形象。通过“两下两进两拆两补”,近期完成对龙凤南北大街北川河东路、交通路、李家湾片区、大武峪口片区、金罗片区等“一街一路三片区”以及主城区33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十四五”期间完成中心城市100条小街小巷综合整治;续建完成市区雨污分流改造和主城区中心区域亮化维修。
提升交通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城市公共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荐构建连续安全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网络,建设安全舒适、环境友好的城市慢行系统。积极启动吕梁市区智慧停车设施建设和市区充电桩建设项目。柳林实施50个地下停车库与20个地上停车场建设项目,公共停车位达到车辆保有量的30%。实施城市静态交通建设三年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停车设施建设改造,提高静态交通的智慧化水平。选取中心城市停车矛盾突出的区域如商业集中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区域、公园等游憩场所,建设公共停车场63个。2025年末,建成由173座集中式充电站(已建成73座,新建100座)、约10000个公共充电桩所构成的覆盖全市、布局合理、高效智能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2、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效率
加快地下管线升级改造,提升生活污水处理效能,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政管网和排水防涝设施,推进市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和集中供热、供气等工程建设。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启动实施新区城北、市区城南两座大型热源厂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市区换热站及管网系统提升改造项目,建设东城供水工程、第三水厂二期扩容工程项目。加强城乡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打造集先进能源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于一体、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推进智慧供热应用,打造供热“一张网”。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市区换热站及管网系统提升改造、主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1+N”工程、大土河大七线供热主管网架空铺设及片区主次管网改造等项目,解决主城区部分区域雨污不分流、地下供热管网老化等问题。市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处理、垃圾中转站建设等一批生态环保项目,从而保障实施三川河生态湿地综合治理、东川河蓄水改造工程等生态修复建设的实施。
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旧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需求,提高生活便利程度。积极谋划启动市区城南和新区城北2座热源厂建设项目、市区第三水厂二期工程、东城供水工程,实施市区换热站及老旧供热管网系统改造工程(含部分老旧供水管网),打通市政“堵点”,消除民生“痛点”,提升城市品质。注重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实施方山县环卫一体化工程,建一个建筑垃圾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等。
有序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各类地下管线、道路交通等专项建设规划,合理规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形成干线管廊、支线管廊和缆线管廊协调发展的格局。重点推进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在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基础上,统筹功能需求,在新区其他、成片开发区域同步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柳林县推进电力、电信实现三线入地,建设综合管沟。优化整合现有大型市政管线走向,统筹布局输水、燃气、电力、供热、污水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管线,全面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方山县实施地下排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县城自来水提升改造工程等区域地下综合管网建设,结合背街小巷道路建设改造,实现架空线路全部入地。加强500千伏、220kv、110kv等输变电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结构合理、运行可靠的智能化主网。加快主城区老旧供热管网、供水管网改造,城镇燃气向吕梁新区、东城区延伸,解决主城区“插花”供气问题;启动吕梁供水三水厂二期工程项目;推进东城供水项目尽快开工实施。到2025年,实现“调配灵活、覆盖全面”的管网格局。
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充分利用5G技术,探索构建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研究实现配电网与用户侧、外送网与特高压的灵活连接。支持优先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智能变电站和智能调度系统。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推动离石区生物质发电项目、离石区生物质燃气项目,有效推进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推动吕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编制全市余热利用集中供热专项规划,对电厂周边40公立及输送干线沿线地区进行集中供热。
建立完善天然气(煤层气)供应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天然气(煤层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大煤层气、焦炉煤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优化管网布局,有序推进煤层气输送干线与城燃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储气调峰能力,布局建设储气设施,完善现有天然气加气站配套设施。推动吕梁新区门站—离石开发区高压管线项目、吕梁新城城市燃气城市管网续建项目,建设终端连接线。柳林县加快燃气管网延线扩面,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100%。方山县推进实施污水处理厂二期、“气化方山”工程,实现县城天然气全覆盖。
加快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三网”的融合发展。在经开区、规划新区等地建造集光伏电站、储能站、数据中心站、5G基站、电动汽车充电站和换电站于一体的“多站融合”示范项目。柳林全面推进集中供热向城郊村拓展,扩容5公里,新建换热站5座,县城及周边的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5%以上。
3、增强防灾减灾救灾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加强城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各县(市、区)绘制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风险地图,实现组织机构到乡、应急预案到村,预警信息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健全完善各县(市、区)城乡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永久与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生活保障工程等。加快推进全市防灾减灾救灾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各县(市、区)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提升防灾减灾应对能力。开展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创新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人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三)建设城市宜居社区,打造高标准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居住水平,稳步提高城市住房保障能力,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房源,不断扩大租赁住房保障,探索共有产权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培育健全住房租赁市场,不断满足改善型住房的要求。以居住地产推动中心城市扩容。通过城市更新和新区居住建设,扩展中心城市人口吸纳能力,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稳步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多措并举增加租赁住房有效供应,重点支持自持物业租赁业务,规范轻资产住房租赁业务,租购并举,先租后买,梯次淌费,梯度改善。在离市区、中阳县等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政策性长租房试点,尝试建设人才公寓。完善长租房政策实施措施,努力解决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住房困难。有效盘活闲置住房资源,鼓励居民家庭将富余住房用于出租。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盘活低效闲置的配套住房用于出租。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持住房出租经营。逐步建立住房租赁市场政策支持体系,加大租赁住房税收支持力度。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管理,严格落实住房租赁企业、中介机构、网络信息平台登记备案制度。着力发展共有产权住房。优先规划共有产权住房建设用地,满足住有所居的基本住房需求。共有产权住房应以中小户型为主。
实施住房安居保障工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棚户区改造,计划涉及24276户,开工27797套,完成投资170.67亿元;租赁补贴发放15861户。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应拆尽拆、离石、方山两县(区)安置房全部建成投用,碧桂园、富力城、万达城市综合体项目落地建设,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位。
精细化设计住宅,提升住房品质。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新建与改造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提升住宅设计精细化水平。加强智能建造应用,推广装配式建造方式,发展绿色建筑,探索符合吕梁特色的住宅建设模式,促进住房高质量发展。新的建筑要彰显吕梁地域、文化和时代特点,与城市整体特色风貌相协调。优化居住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居住区容积率上限和绿地率下限。推广建筑空间灵活可变性,适应未来两孩、三孩家庭需求。推广全装修住宅,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全部实现全装修交付,提高新建商品住房全装修交付比例。提高装修质量和品质,合理控制装修成本,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业主参与、企业服务”的物业管理体系,促进物业管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社区组织代管、居民自管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加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使用和监管。深化拓展物业服务内容,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发展线上线下生活服务。落实物业服务企业责任,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实施“城中村、城边村”改造。以规划为引领,创新城镇建设理念,加快城镇新区开发和以城镇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城镇综合整治,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目标,开展城镇扩容提质行动,创造发展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彰显特色魅力。通过3-5年的努力,使城市面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应注重工作时序,分步实施,逐步成片的结合城市建设进行规划改造,形成社区与城市相融成一体的格局。各社区均以建设现代化城市社区的标准,统筹安排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柳林县推动青龙区域集中改造,将薛家湾、刘家疙瘩、杨家港三村纳入城市化改造范围。方山县适时启动津良庄、东沟、糜家塔、西山、圪洞、建军庄、潘家坂等城中村的整体规划改造工程,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双修等系列工程,提升方山县城形象。
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坚持“业主自愿、充分协商、因地制宜、自主实施、政府支持、保障安全”的原则。突出业主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职能,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确保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顺利推进,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十四五”期间全市开展既有住宅电梯加装,符合条件的应改尽改。
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加大新建、改建、扩建节能建筑的建设力度,节能建筑比例达到55%以上;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60%以上,推动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持续推动城市群内设市城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建设。政府投资性项目,包括保障性住房、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及桥梁、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应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吕梁市区建设的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内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要达到70%。实施立体绿化工程,开展建筑立面综合整治,拓展城市群绿化空间。
(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
1、中心城市更新行动思路
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结合“两进两下两拆”总体工作部署,统筹居家养老、社区建设、新基建等,通过外墙翻新、节能改造、加装电梯、拆违治乱、拆墙透绿、管线入地、改善小区环境、健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力争“十四五”具备改造条件的老旧小区基本完成改造。
改造一批老旧厂区,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将“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
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商业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费升级载体,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改造一批城中村,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开展城市更新改造试点,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
疏解居住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升居住质量。旧区改造以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水平为目标,坚持逐步改造、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通过在新区集中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新区,吸引人口外迁。坚持逐步改造,对居住密度过高、基础设施薄弱的片区,应加快改造的力度。满足住宅口照间距要求,降低建筑密度。
重视旧区环境建设。旧区更新中应重视改善城市环境,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旧区景观和开放空间品质,使该地区变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片区。对乱搭乱建房屋、私建围墙围挡、破旧广告牌匾以及废弃小房小棚做到应拆尽拆,全面清理小区庭院乱搭乱建。集中清理垃圾堆、沙土堆、物料堆、废旧物品堆等“四堆”。物料堆放整齐,倡导小区社区植树、栽花。清理小区内外、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倾倒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强化滨河地区的城市特色。在旧区更新中应强化河流岸线的整理,加强滨河绿化建设,增强河流的城市景观作用,形成景观连续、空间变化丰富的滨河绿带。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道路等垂直于河岸的通道,开辟绿色景观通廊,强化城市的滨河特征。在滨河地区创造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为城市提供高质量、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空间环境。
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更新的方式。在旧区范围内目前还存在一定数量的三类居住用地,部分二类居住用地,环境和房屋质量也较差,这些居住用地在规划期内都面临更新改造。旧居住区的更新应以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水平为目标,坚持逐步改造、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对于房屋建筑质量较好,但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环境较差的旧居住区,应积极采取改善措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绿地建设,提高整体环境质量。对于现状住宅建筑质量差、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旧居住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采取整体更新措施,形成新的住区。新建住宅应严格依照国家和地方设计要求进行建设,集约利用土地,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住区口照间距和绿地率要求,加强住宅建筑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全面提升居住质量。在旧居住区更新中,应以人为本,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改造意愿,在更新改善中应尽可能保留现有社会网络。
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旧区更新中,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旧居住区更新前,应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进行调研,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物、古树名木、建筑小品等,都应积极进行保护,采取挂牌保护、整治周边环境、加强展示等措施。在旧区更新中发现有地下埋藏文物的,应根据文物保护法,保护现场并报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处理。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重点宗教场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保护措施,确保保护效果。
2、中心城区更新行动工作
实现新旧城区联动发展有机结合。在前期太中银铁路以南区域的旧城改造的基础上,继续优化调整中心区功能,增强旧城竞争力,与北部新区形成内部联动,形成综合互济的城市整体空间布局。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实施市区主次干道续建、断头路延伸、快速路建设,运用保留、调整和更新的措施,推进城北居住片区、凤山居住片区、滨河居住片区和莲花池居住片区的改造。采取“分类推进”方式,有序推动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城中村和一般城中村改造。对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城中村,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规划予以保护和改造。一般城中村改造,要确保原村民基本利益,将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将城中村管理纳入城市一体化管理,统筹管理市政、环卫、供电、供气等,实现主城区集中供热、供气全覆盖。
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加快货源街、启动世纪广场片区、凤山底片区等片区的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力度,尽快启动吕梁中药厂旧址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利用。通过设施完善、建筑改造、环境提升等方式,着力解决和改善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生活环境品质,提升老城形象。规划货源街片区建设宪法主题广场。柳林县规划改造42个老旧小区,总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改造锄沟片区、薛家湾片区、原煤炭局片区、明清街片区等4个棚户区,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安置户数6800余户。中阳县重点对农贸市场片区、药材公司片区、桥坡底棚户区及其他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对暂时没有拆迁安置意向的老旧社区进行综合整治,推进老旧小区内环境、背街小巷、裸露地貌综合整治,加强老旧建筑外立面改造,着力解决社区顽疾、提升社区体验、还原社区生态、改观社区面貌。“十四五”期间,完成40000户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中心城区完成11830户、1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推动旧商业区整治。优化兴隆街、永宁路等老商业街区的交通结构,合理安排人车分流,按需求设置足够的停车位,整治建筑、街道风貌,提升商业街道整体形象。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推动兴南农贸市场、开源市场等老市场杂乱摊位整理规置,统筹安排市场内的流线组织,以不影响外部交通为目标,综合提升便民市场的购物环境。启动凤山文化民俗旅游街区改造,打造吕梁的“宽窄巷子”。
促进老旧厂区再利用。针对已经停产闲置、具有一定历史保存价值的大型厂区,保留原有厂房和设施,提升整体环境品质,将其转型为专类公园、文创产业园等,开展城南传统工业主题公园(二期)建设,实施城南公园“工业风”维修改造项目。推动污染较高的小型厂区外迁,拆除原有厂房进行土地整理,结合控规赋予厂区用地新的功能。
加强滨水地区的更新改造。结合马茂庄的改造更新,对北川河两侧的滨河绿地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和修复沿岸生态环境,重视滨水公共开敞空间连续性和宽敞性,强调滨河景观设计的亲水性和可达性,同时注重步行空间和游憩设施的配置,形成集聚特色、集聚人气的城市滨河绿带和滨水开敞空间。
凤山公园周边地区改造。结合凤山公园的扩建,对凤山公园周围地区进行改造,查出凤山南部影响凤山景观的建筑,建设凤山南部广场和南部主入口,同时搬迁位于凤山内部的村庄用地,并对凤山西部地区的建筑进行改造,新建建筑以不超过三层为宜。
开展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落实项目建设“考古前置”等制度。全市范围内开展历史建筑全面普查,共有历史文化街区5个,历史建筑132处。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其中中心城市重点进行离石安国寺文物旅游环境整治、柳林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进明清街、抖气河、香严寺、双塔寺、玉虚宫和贺昌故居、刘志丹殉难处等文化资源修复保护,继续实施于成龙祖籍地于家沟至安国寺步道修复,扎实推进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修缮工程的后续任务。方山县推动张叔平烈士故居、离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修缮以及南村城址、方山城址的保护修缮。加快建设中阳博物馆,挖掘收集全县文物资源,梳理千年历史脉络,塑造“千年中阳”主题形象,打造“千年中阳”文化载体。
(五)加快绿色城市建设,营造高质量慢行游憩空间
打造城市生态环境自然屏障,修复城市生态基地,实施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沿岸河道和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完善沿河两岸生态景观能,加强湿地公园和海绵城市建设力度,推进环城生态休闲建设,推进生态绿道、城市公园等开敞空间建设,突出“山在城中、水从城过”的地域特色,利用山城整合的空间格局,加强城中山体的开发利用,同时积极利用城市废弃地、闲置地和空地等开展园林绿地建设,拓展城市绿地空间。开展综合公园、湿地公园、口袋公园建设,实施城市安全环境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海绵城市、园林城市。
1、建设海绵城市。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以“蓄、净、用”为主,以“渗、滞”为辅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在保证“排”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优先构建大海绵体。充分发挥吕梁市自然山水优势,以“绿色吕梁”为统领,以“三河”为核心载体,构建独具特色的山水城市格局。从宏观角度构建流域性防洪体系、水资源利用体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完成东川河蓄水改造,开工建设北川河龙凤大桥至碧水桥段、三川河王家塔至王家会段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补充、完善和提升中海绵体。是小海绵体与大海绵体之间的连接体,主要是转输系统,通过管网雨污分流,前期雨水的弃流和处置,实现城市各类污染控制。针对城市洪涝标准内雨情,通过河道水系、雨水管道、泵站提标改造、增设行泄通道、调蓄区、蓄涝区等策略,利用城市竖向与人工机械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源头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更强调绿色手段,结合改造、更新(城中村、老旧小区、城市道路等)逐步推进,避免“为了海绵而海绵”的误区。
精心建设小海绵体。以问题为导向,源头设施建设灰绿结合,更强调绿色手段。在居住小区、公共建筑、道路、公园广场的规划、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要求。根据下垫面现状分析,经济、合理确定各个排水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3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建设园林城市。
塑造中心城区山水公园体系。打造城郊公园体系,重点建设龙山、凤山、虎山城郊公园,打造山前绿道,串联各个郊野公园。建成一个占地40公顷以上园林性质的城市植物园。构建滨水活力空间,重点打造北川河、东川河滨水公园带,重点建设老城文化公园、高铁新城休闲公园、站前商务公园;优化提升吕梁站前公园、如意湖公园景观、知春湖公园,植入功能,强化活力;沿东川河两岸,结合城市更新,打造若干滨河景观节点。积极推动三山三河步道贯通工程,依托三川河、北川河打造两条滨水活力绿道。建设龙山、凤山、虎山三条山前景观绿道。结合东川河、遗址公园、南部新区核心,打造多条山水贯通绿道。
加大公园建设改造力度。一是推进吕梁新区沿河生态治理工程(二期)、新区霜雾都公园、金三川片区湿地公园及路网绿化生态修复整治建设等启动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完成吕梁市新区湖面生态治理工程(7、8号公园)、大武片区知春湖公园、城南传统工业主题公园(二期)、青银高速离石高架桥下绿化及市区“三山”增彩拓展等绿化项目,大幅增加城市总体绿量;二是将莲花池公园、城南工业主题公园等列入综合公园改造范畴,分期分批对照综合公园的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改造,重点完成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体育活动区、科普展示区等进行功能分区改造。
提升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强措施推进游园建设。按照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启动实施综合公园、湿地公园、口袋公园等项目,实现300米见绿、500见园的标准。开工建设小游园小广场项目,新建、改建游园和街头绿地,完成老城区新建晋绥路小游园、吉祥路小游园、火车站站前广场西北角等15个小游园建设。重点在市区市民广场至城南公园区域、城南公园至交口区域、永宁路和交通路区域等地段建设小游园、口袋公园。通过补充口袋公园,增加沿街绿带等方式,满足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服务半径的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要求,打造功能完善的公园体系,营造活力绿色的人居环境,确保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标。
普及和提升道路绿化建设。一是对建成区内宽度大于12m及以上道路行道树死、缺株进行栽植、补植;对宽度大于15m以上的道路绿化进行提升改造,增加绿带、绿量,绿地率至少达20%;二是完成吕梁大道二期、呈祥路南延三期等道路绿化配套和绿化提升改造建设;三是要对所有主、次干道短缺的行道树进行补植补栽,增加城市道路乔木种植比重和林荫效果。
抓好城市居住区(单位)庭院绿化工作。结合城市风貌整治和“两进、两下、两拆”工作,深入实施“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等小区域绿化工程,对现有居住区(单位)进行绿化改造,提高旧居住区(单位)绿地达标率;深入开展园林式居住区(单位)创建活动,通过单位先行、政策奖励等措施督促和鼓励居住区(单位)提升绿地率和绿化水平,提高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达标率或年提升率指标。
完善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功能。按照《吕梁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中防灾避险要求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等相关标准,完成既有公园防灾避险功能,按照级别配套水、电、通讯、标识,新建公园在建设时一并同步配套防灾避险应急保障设施。
做好城市绿道规划建设。按照《吕梁市绿廊绿道规划》和住建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要求,规划建设城市绿道,完善绿道配套设施。通过绿道合理连接城乡居民点、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节点,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历史遗存等。
3、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积极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加强城市山体修复,推动凤山公园扩容提质改造,打造成为城市生态公园。加强防护隔离和生态保育,加大城市周边龙山、凤山等山体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的种植力度。加强城市绿地修复,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打造城市绿道,构建城市景观慢行系统,包括滨水带状公园的游赏路线、山体公园的健身步道和骑行通道,以及结合支沟治理形成的城市绿楔,系统串联中心城区绿色斑块。推动城市支路系统生态修复,强化居住社区、城市绿地以及服务组团之间的联系,打造社区绿道、郊野绿道和景观绿道。方山县开展北川河综合治理(县城段)、瓦窑河城区段生态修复统合治理工程等县城提升改造建设项目。中阳县大力推进南川河滨水生态走廊工程、环城生态休闲区项目、340省道景观提升项目建设,加快东山、西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重点推进军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建设,扩大县城绿地、公园、湿地等生态空间。
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在中心城区和重点发展区周边规划建设城市绿地、创意空间、文化公园等绿色空间,推进市域风貌景区化。继续加大“三山”绿化力度,建设龙、凤、虎三山主城区重要景观区和生态绿化带,巩固扩大绿化成果,不断提升生态效应,打造城市绿色屏障,要充分利用绿化成效及现有景观,加强日常管护,增加活动场地,提升景观层次,要配套完善路网等基础设施,使上山通道与山底公路互联互通,建成交通便捷、休闲健身的精品场所。打造三山环抱、三川交汇、人文自然交相辉映的城市生态景观综合体,构建人文自然生态,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六、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着力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补齐农村建设短板,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县乡公路养护。坚持以公路养护为中心,不断提高路况质量,保障公路畅通。市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全面建立。规划吕梁市高速公路平均优等路率达到98%,干线公路平均优良路率达到92%,农村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0%。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项目总投资77亿,农村公路建设3985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21公里,项目包括公路建设、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危隧改造等内容。其中,方山县从农村公路提档改造、健全交通安全设施、提升自然村通达通畅度三个方面开展乡村公路提升改造。在农村公路提档改造方面,将重要县乡道提升至二级、三级标准,完成县乡道改造83.92公里,完成村道改造88.95公里。在健全交通安全设施方面,完成县乡道公路生命安全隐患治理29.40公里,完成村道公路生命安全隐患治理13.80公里。在提升自然村通达通畅度方面,新建村道54.40公里,总里程达到390.42公里。
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序推进人口规模较大的自然村通硬化路、交通扶贫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农村联网路、建制村通双车道、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完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深入实施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成总投资90.8亿元,新建“四好农村路”3865公里。其中,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598公里,交通扶贫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工程555公里,农村联网路94公里,乡镇通三级路589公里,建制村通双车道179公里,公路提质改造工程1850公里,建设联网路21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75公里。
加快构建农村快递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全程的冷链物流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引进新能源物流车和充电桩项目,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站场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模式,开展乡镇快递集中服务中心试点,推广货运班线、客运班车代运邮件等农村物流组织模式,大力发展适用于农村物流的厢式、冷藏等专业化车型。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进一步健全邮政基础设施,加快邮政服务精品网点、标准化网点、村邮站建设,大力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实现“村村通快递”。
推进农村水利建设。按照吕梁市提出的“三网并重、八水兴市”的思路,构建“标准较高、工程配套、功能完备、调度科学”的水利工程网,打造“量足、质好、水活”的生态水系网和水利信息网,在“增供水、抓节水、保持水、保生态水、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重管水”八个环节下功夫,努力补齐农村水利短板。重点实施中阳县后师峪水库工程、金罗镇集中供水工程、苏村集中供水工程;方山县下昔集中供水改造工程、张家塔集中供水改造工程、宝塔山集中供水工程、南阳沟集中供水工程、梅洞沟集中供水工程、石站头集中供水改造工程。
加快推进农村饮水提升工程。按照“水源可靠、水质安全、用水便捷”的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城镇自来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跨村跨镇集中供水工程、分散供水地区加强备用水源建设工程、双层集水高水高用庭院化供水工程和提升配套自来水入户管网工程等建设;加强农村灌溉水源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农村灌溉供水保障能力;全面启动中部引黄工程配套小水网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5%,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突破200万亩。
加强保护“饮用水源”。以“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推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通过整治风险源、更换水源地等方式,消除风险隐患,提高饮水用水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开展市、县级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在水源地保护区的边界设立地理界标、警示标志或宣传牌。将饮用水水源保护要求和村民应承担的保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实施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以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到2025年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超过90%。
全面推进“垃圾治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推动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重点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卫生填埋场和城市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建设,严打城市、工业垃圾“上山下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打通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权链条。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能力,持续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按照“适度集中、连片处理、区域共享”原则,因地制宜规划布置建设农村易腐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站,提高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到2025年实现村庄垃圾治理全覆盖。
梯次推进“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沿河村庄为重点,加快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分片区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大力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及河沟渠污水偷排,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集中启动沿河(湖、渠)及水源地农村污水系统治理工程,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科学确定污水治理方式和技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实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在离城镇较远、人口密集的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人口较少的村庄推广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开展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在城郊村、重点镇镇区村、乡(镇)政府所在地村、水源保护周边村中,选择具备条件的示范村先行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实施马坊镇、积翠镇、圪洞镇、峪口镇、大武镇、北武当镇等6个镇5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到2025年实现村庄污水治理全覆盖。
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坚持农村改厕与新型社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治理和采煤沉陷区、污水治理等工作统筹考虑、一并推进。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统筹推进农村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新建改造与农村公共厕所建设改造,探索畜禽粪污和厕所粪污协调处置。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推进农村清洁能源改造,加快“煤改气”、“煤改电”步伐。重点推进清洁取暖,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超低排放)、宜热则热,多能源供暖,同步实施居民生活用煤清洁能源替代。集中资源推进吕梁市区及周边建成区及周边重点区域散煤治理,优先以乡镇为单元整体推进。方山县完成北武当镇和峪口镇40%的村庄煤改气工程,全面推进清洁供暖;对积翠镇和北武当镇实施煤改电工程,逐步推广洁净焦、洁净煤和其他洁净燃料及高效清洁环保灶具。到2025年全市13县(市、区)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覆盖率力争达到70%以上;对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山区,积极推广洁净焦、洁净煤和其它洁净燃料及高效清洁环保炉具。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到2025年,全市13个县(市、区)建成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0%,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完善能源输配体系建设。以“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运行可靠、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为目标,重点对主干线和较大的直线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农村配电网络。重点推动35kv和10kv配网新建和升级改造,为农村地区终端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充分利用电厂余热对沿线村庄进行清洁取暖全覆盖,消除散煤污染,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完善主要乡镇燃气管道,实现重点镇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做好偏远乡镇、整建制村以及移民新村的“农村气化”工程。柳林县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增加10千伏线路供电能力和户均配变容量,持续推进乡村煤改气、改电等工作。2025年,重点镇所在村管道气化率力争达到90%。
(二)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值化。加快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防灾减灾救灾等四大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建立全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健全乡村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以离石主城区、县(市)城区、产业新城、开发区、中心镇为中心,构建城乡互融的城乡生活圈体系。
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确保进城人口在就业服务、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权益。
打造农村舒适生活圈。围绕农村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需求,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满足农村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绿色、环保、安全,打造方便快捷、舒适安逸的现代文明生活圈域。
基本实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在行政村建立健全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农村便民服务机构,提供代办、信访接待、农技服务、民生社保、劳动就业、计生服务、证照办理等事务。每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都包括村“两委”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室、卫生(计生)室、小商品超市、农资用房、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服务室、农村综合治理及警务室、洗浴室、卫生间等设施。建立具有老年健身、儿童游乐、阅览、日间照料等多功能活动室,让便民服务中心成为群众交流沟通、文化娱乐的场所,促进社区和谐。
优化发展农村教育。统筹推进全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教育提升工程。着力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清理空置学校,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学教学点(如小规模学校),形成中心小学、完全小学、教学点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利用吕梁市教育扶贫“6446”工程实施,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力争做到全市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立中心幼儿园。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满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对办学条件的要求。继续实施农村学校营养餐计划,关爱留守儿童。实施乡村教师提升计划。大力发展面向吕梁市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吕梁脱贫攻坚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优势产业发展计划,全面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对接。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行动,全面开展健康乡村计划。拓宽健康知识普及渠道,提高防病保健意识,保障农村公共体育供给,强化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体育,保障农村公共体育供给,农村公共体育能丰富广大农民体育文化生活、提高农民身心素质及健康水平,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吕梁农村居民生活富裕的必然要求。
优化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打造农村医养服务中心,推动养老服务设施与村卫生所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建立“一档案三网络”,构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启动适老化改造。实现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做好特殊和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服务。柳林县大力扶持薛村镇彭星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省级示范基地,完善石西养老服务中心,新建一所200张床位的护理型中心养老院,建设一批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小院,实现全县行政村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现代化水平。立足吕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际,以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为主线,以巩固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为动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现代化水平,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适应、与健康乡村建设需求相匹配的优质、高效、一体化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吕梁全体农村居民。到2025年,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基本标准。
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倾斜力度,提供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按照有标准、有基础、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2+5+2+1”(2即村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以上和配套建设文体广场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5即文化器材、广播器材、体育器材、阅报栏广告牌、灯光音箱五项设施配套。2即每个行政村确定1名两委成员兼任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并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1即1套管理制度)条件标准,到2025年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文化服务与活动机制。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市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继续推动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配备辅导员、管理员工作,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活动”。积极推进与落实“七个一”工程,建设数字服务平台和乡情村史陈列室,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
(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
持续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加快推进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校园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开展绿色生态和美丽村庄创建。充分利用村边荒山、荒地、荒滩和环村路,因村而宜,大力实施环村林带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选择经济林、防护林、用材林、特用林树种苗木,开展街道、庭院、隙地绿化和村边道路、沟渠、坑塘绿化,因地制宜建设供村民休闲、游憩的公园绿地以及小果园、小花园等,严格保护乡村古树名木,建设优美宜居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到2025年行政村全部实现乡村绿化,1800个村庄实现乡村绿化美化提升。
加强村庄美化和生态建设。以吕梁市首个“国家卫生县城”岚县为样板,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清乱治乱、铺路修墙、植树种花、整田理景、传承文化为重要抓手,重点打造田园美、家园美、生态美、生活美、艺术美的“五美”示范村。以村容村貌、街容街貌、户容户貌“三容三貌”为主要内容,以治污、治乱、治街、治路、治违“五治”为抓手,开展全方位的集中大整治。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用园林化的理念美化农村,建设小型公园、种植行道绿植、绿化村庄四围、美化庭前屋后,加快入村入户道路、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积极创建一批森林小镇和生态文化村。
持续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立足吕梁市自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结合晋西乡土风韵、人文特色、红色文化等特点,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水平,整合资源、资金,集中力量,按照“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的思路,打造一批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农耕体验、村落保护等以晋西特色为主导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形成具有吕梁地域特色和持久生命力的美丽村落。加强对新建农房形态、风貌的引导管控,让乡村建设既顺应自然,又体现晋西民居特色。支持选择县(市、区)周边、沿河、沿路、沿景区“一周三沿”地区整体规划,连片打造美丽乡村。柳林县推进建设248省级公路、贺惠公路、八盘山至石西公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北线和薛村至三交公路,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加快创建成家庄镇成家庄村、穆村镇杨家坪村、薛村镇和高红村等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方山县马坊、圪洞、峪口、大武四个镇按本行政区域内村庄数量的40%、积翠、北武当两镇按本行政区域内村庄数量的50%以上确定示范村数量。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到2025年打造5个美丽宜居乡村集中连片示范区,美丽宜居示范村300个。
加大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依托磁窑村、镇段村、青塘村、尧昌里村、垣上村、于家沟村、穆村第二村、军渡村、地垛村等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遗产的保存、共享、展示和传播。开展兑镇传统古村落保护、磁窑古村旅游开发、晋商古驿道旅游开发、中阳武家庄镇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等。恢复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张家塔民居建筑群项目。深入挖掘中阳县古村落历史文化,以刘家圪垛、尚家峪、师庄、张家庄、武家庄、布施、上垣等历史文化名村为重点,修复传统民居,重现古文化村落历史风貌,发展传统村落乡村旅游。
(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结合
1、强化村庄规划建设管理
推进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按照全面摸底、分类排查、重点整治、压茬推进的原则,及时消除农村房屋安全风险隐患。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农村危房改造“静态清零”成果,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力争在3年内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全面整治。
强化村庄规划设计和风貌管控。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开展村庄特色风貌整治。依托窑洞等黄土高原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色建筑,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吕梁特色的乡村。强化农房单体个性设计,提档升级农村墙面,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到2025年,全市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农村文物古迹保护。加大对农村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修缮和保护力度,恢复传统古街巷和古院落、古街区,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建设。
2、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探索(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服务进村等信息服务。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平台,以“12316”为纽带,以信息服务站(益农信息社)为载体,聚合各类生产要素与服务资源,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各环节、各方面提供精准的托管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节本增效和品质提升。推进北斗导航在交通运输、现代物流、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防灾减灾等农村重点领域示范应用,积极促进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
七、夯实人居生态本底,建设黄河绿湾山城数谷
(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区域持续发展能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是优化三生空间。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二是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法划定吕梁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分级管控要求,对于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管控区内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及居民点,逐步实施退出与搬迁。按照生态功能保育要求,制定禁止性和限制性开发建设活动清单,制定更严格的排污许可限制,确保二类管控区生态用地性质不转换、生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机制。三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县(市、区)建成区现有重污染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科学谋划拟搬迁企业选址。各县(市、区)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风险等因素,统筹区域的产业布局,发展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产业园区,继续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
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宜居区。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制度体系、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大力实施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工程。着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推动城市管理与服务向智慧化、精细化转型,促进沿黄地域风情特色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打造生态优良、人才向往、市民热爱的宜居城市。
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国家和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立足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把握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和阶段特征,重点加快中心城市全面开发,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适度扩大城镇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强化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以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新能源等适宜产业。离石作为市域中心的重点开发地区应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优势,合理适度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引导能源、原材料、煤化工等资源优势产业布局,严格限制重污染行业规模。统筹推进柳林、中阳、方山等县保护性开发。
加快开展国土整治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地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损毁土地、工矿废弃地复垦,修复受自然灾害、大型建设项目破坏的山体、工业固废贮存场、矿山废弃地。完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等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全覆盖。全面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点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岩溶塌陷调查,完成已发现的威胁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推进生态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重点打造以交城庞泉沟、文水苍儿会、方山神龙沟为主的原始森林,以离石西华镇为主的亚高山草甸,以北武当、卦山、玄中寺为主的宗教自然风光,以文水世态湖、中阳陈家湾、柳林三川河、离石区东川河湿地风光为主的四大板块旅游。到2025年建设森林康养基地10处91.8万亩,每县市区至少建设一处城郊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村10个,打造“康养吕梁”品牌。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是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强化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能力。加强各部门间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决策水平。加强有关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统筹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完善军地联合组织指挥、救援力量调用、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协调联动机制。三是加大防灾减灾财政投入。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安排、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以及恢复重建资金筹措机制。
(二)健全生态保护机制,构建生态安全保护格局
贯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管护重点生态区域。一是深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加快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实施,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监管,保护区域内重点野生动植物资源,明显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是优先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优化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薛公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布局,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利用遥感等手段开展监测,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基础调查和管理评估。开展自然保护区土地确权和用途管制,有步骤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
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划定城市绿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做好城市内部的绿线、蓝线、紫线和城市外部的生态红线工作,统筹城乡生态空间。合理布局绿楔、绿环、绿道、绿廊等,将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外围山水林田湖等白然生态要素有机连接,将自然要素引入城市、社区,构建生态网络体系。
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以我省“两山”、“七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为契机,大力推进汾河流域吕梁段和三川河流域等重大生态系统保护,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全面落实《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方案》,推进吕梁山生态保护。一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强化天然林保护和抚育,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体系,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管护区域全覆盖,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继续实施森林管护和培育、公益林建设补助政策。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分级分类进行林地用途管制。二是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大力培育混交林,推进退化林修复,优化森林组成、结构和功能。三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孝义孝河国家湿地公园、梅洞沟省级湿地公园等重要的湿地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
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一是大规模绿化国土。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建设配置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城乡绿地,形成沿线、沿湖(库)的吕梁市国土绿化网格。二是继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和规模,在具备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是建设防护林体系。通过规模化、合作化方式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持续实施“三个100万亩工程”,进一步加大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增绿、增彩、增财工程,做大做强林草产业。
修复生态退化地区。按照《吕梁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采矿废弃地。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控源截污为基础的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改善水体水质,城市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例≥50%。对河道综合改造的水体岸线实施自然化生态驳岸建设,力争自然水体的岸线自然化率≥80%。完成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的长治久清评估工作。加强水土保持与流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展侵蚀沟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特色小流域示范区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水土流失治理五大体系建设。合理配置工程、林草、耕作等措施,形成综合治理体系,维护和增强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要求,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全面推进采煤沉陷区、采空区、水土流失区、煤歼石山、工业固废贮存场所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重点工程。到2025年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率达到65%。
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是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以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薛公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为载体,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管理,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完善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设施,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保护。二是共建区域生态廊道。以区县(市)为实施主体,构建“自然、多彩、连通”的生态廊道与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健康稳定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吕梁山环中部盆地生态屏障带,打造以水利工程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为主轴,从城区与农村有机衔接、乡情野趣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河特色廊道。重点推进文峪河生态景观带等工程建设。充分利用磁窑河、文峪河、三川河等河流通道,构建通风廊道,保证500米以上宽度,有效引导盆地通风。配合对介孝汾组团城市间绿廊、文水重化工区隔离绿廊等具有重要区域性生态作用的绿廊实行省级管控。三是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保护、修复和扩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境保护区(点),优先实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
(三)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实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运输方式,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
发展循环经济。以煤电深度融合、煤电铝化材一体为重点,提高煤矸石、粉煤灰、冶炼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深入推进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建设,建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开展交城、孝义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实现园区关键技术共享、产业耦合和生产废物交换利用,形成具有吕梁特色的园区循环化改造典型模式。推进工业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试点开展污染物近零排放。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推进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废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加强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加强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城市节水,推进企业节水改造。积极开发利用再生水、矿井水、空中云水等非常规水源,严控无序调水和人造水景工程,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发展绿色矿业,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四)实施城乡污染防治,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治理
1、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全面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大力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大气环境质量尚未达标的县(市、区)制定实施城市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计划,明确达标时间表、路线图和重点项目。加大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公开制度,实时公布空气质量信息。到2025年,全市13个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达到85%以上,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5%左右。
推进林业生态增容减污。以提高城区环境空气自净能力为目标,各县(市、区)要加快主城区及周边区域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推进城区及周边绿化和生态屏障建设。以景区、景点绿化及城市道路绿化等为重点,优选高成活率、高吸附力的树种、草种,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推进道路、居住区和立体空间绿化。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森林减污作用。2025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全面优化能源结构。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要求,分区分类对资源能源利用进行管控,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一是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整治。县城建成区基本淘汰20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禁止新建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锅炉。逐步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焦炉煤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的台数和规模。所有工业园区以及化工、造纸、印染、制革、制药等产业集聚的地区,逐步淘汰自备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或由周边热电厂集中供热,探索推广电锅炉供热取暖。加快发展黄河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二是加大居民生活燃煤污染治理力度。离石区建成区100%面积、其余12县(市)建成区90%以上面积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严格监管。加大“城中村”、“老城区”改造力度,扩大集中供热、供气面积,提高集中供热、供气管网覆盖率。到2025年,所有区(市、县)建成区实现集中供热供气全覆盖。推广民用节能环保型炉,提高优质煤炭配送比例,加大散烧煤清洁化治理,削减居民生活用煤污染排放。加快实施农村居民住宅“煤改电”步伐。
强化城市低空面源污染治理。一是抓好餐饮油烟污染防治。严格治理餐饮业污染,建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推广使用净化型家用抽油烟机,露天烧烤要定点经营,并推行清洁无烟烧烤。二是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坚持“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原则,推广普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拓宽利用渠道,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秸秆禁烧工作职责,将责任切实落实到县(市、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认真组织开展巡查、督查,依法严厉打击秸秆露天焚烧行为。三是加大对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弃物等物质焚烧的管控。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及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区域内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加大渣土、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运输车辆密闭、限时段运输管理。
加强主要污染物深度治理。一是推进重点行业达标排放。加快实施煤炭、钢铁、焦化、水泥、铝镁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限期治理,升级改造环保设施,协同推进硫、氮、尘等多污染物综合治理,确保稳定达标。采用高效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积极推进陶瓷、耐火材料、砖瓦制造企业大气污染物治理工作。二是加大老旧车淘汰力度,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继续开展老旧车辆淘汰工作,采取划定限行区域、经济补偿等方式,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和机动车尾气检测升级。加快城市电动、燃气车辆的配套设施建设,严格新车排放标准,推动油品配套升级。逐步加大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的使用力度,采取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使用新型清洁燃料,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三是加大烟(粉)尘污染综合防控。加强工业粉尘与污染治理,实施重点污染企业窑炉和燃煤锅炉除尘设施的提标升级改造。加强城区周边企业扬尘管控,贮存和堆放煤炭、煤矸石、灰渣、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物料的场所,要采取密闭贮存、喷淋、覆盖、防风围挡等抑尘措施。四是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全市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排查。着力推动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对石化、化工行业设备与管线组件全面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新增储油库、加油站和油罐车须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后才可投入使用。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涂装行业推进非溶剂型涂料产品创新,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五是大力推进污染企业退城入园。继续优化污染企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位于城区的钢铁、化工、有色、水泥、平板玻璃等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孝义经济开发区、文水经济开发区等8个经济开发区中,促进搬迁后生产工艺的提升和污染治理水平进步。到2025年基本完成重点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关停任务。
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管理机制。开展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对重点地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污染源实行集中监管,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气象、环保等部门联动的环境质量预报机制,加强极端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预警体系建设,实现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以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重点产业环境影响评价为依据,强化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全面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对污染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全覆盖监管。严格政府、企业、公众责任,促成社会治污格局,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2、实施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环境质量
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一是实施饮用水全过程监管。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加大城镇集中式和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隐患排查。二是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严格水源保护区周边区域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有序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法建筑和排污口,逐步实施隔离防护、警示宣传、界标界桩、污染源清理整治等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设。
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达标。全面贯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抓两头促中间,带动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治水策略,建立水源安全保障、水污染严格控制、治水管理一体化的保护与防控体系。一是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所有县(市、区)建成区开展黑臭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开展吕梁市区刘家庄沟、枣林沟、刘家湾沟、北川河一号坝至交口大桥段等黑臭水体整治,2025年底前完全消除区(市、县)建成区内黑臭水体。二是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加快推进各县(市、区)城镇污水设施扩容工程,建设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到2025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三是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染治理。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四是加强重污染行业水污染治理。煤炭、焦化、钢铁、农副食品加工、白酒制造、化工、医药、造纸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化改造。电力、洗煤全行业强制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煤化工企业全部完成工艺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设施建设。煤矿矿井水优先选择用于煤炭洗选、井下生产、消防、绿化等,确需排放应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1类。
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防控。一是加强加快开展地下水调查评估。在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及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石油化工储存销售企业、矿山开采区、农业污染源等重点污染源地区开展地下水基础状况调查评估,全面掌握全市地下水污染情况。重点评估吕梁市岩溶泉域重点保护区和离石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环境状况。二是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石化生产存贮销售企业和工业园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场等区域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组织对全市已建成加油站进行防渗改造,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必须建设防渗池,有效防范采掘和石油行业污染地下水的环境风险。报废矿井、钻井以及取水井应实施封井回填。三是严控地下水超采。全市实施开发利用地下水水位和取水总量双控制。到2025年,全市监测点位地下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地下水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3、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质量管控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进行管控治理”的思路,编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方案。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和分类管理。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试点,解决一批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
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一是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各县(市、区)要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依法严查向未利用地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管,发现土壤污染问题的,要及时督促有关企业采取防治措施。二是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强化空间布局管控。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四是加强土壤污染源预防。严控工矿污染,加强日常监管,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强化重点监管企业自行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要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报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备案。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有重点监管尾矿库的企业要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和工业废物处理处置,控制农业污染,减少生活污染。
加强污染土壤用途管控。一是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农用地按照优先保护类(未污染和轻微污染)、安全利用类(轻度和中度污染)、严格管控类(重度污染)3个类别, 以耕地为重点,分别开展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按照国家要求,落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强制调查评估制度。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制革、焦化、化工、电镀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转变为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区(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制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过程监管制度。严格修复方案审查,加强修复过程监督和检查,监督目标任务落实。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建立规范的污染场地联合监管机制。以交城、孝义、交口等地区冶炼、石化、电镀、煤化工等重污染行业企业遗留污染地块为重点,强化污染地块开发监管。重点加强柳林煤炭资源开采污染土壤的风险防控。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人大政协有效发挥作用的城乡建设工作领导格局。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制定支持中心城市的具体政策措施,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二)强化区域协调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各有关部门、各县(区)以及吕梁新城、经开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重大全局性改革举措,着力补齐重大制度短板。重点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职能转变等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的要素保障、社会治理、城乡统筹、政务服务等体制机制。
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大板块经济发展思路,实现区域间市、县协同发展的共同选择,通过分享共同区域资源、强化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下的城市群板块,实现各地区差异化发展。将以牺牲周边县市为代价建设新区的传统思路转换为大区域范围内的城市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继续坚持“一圈一带,多点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基本思路,统筹协调同一板块区域的城市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建立“利益共同体”,解决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不足问题。
制定和实施利益分配政策,能够有效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跨区域的联合发展。承接项目地区与项目接地区的利益共享与合理分配,既能避免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又能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增强区域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以“共建、共享产业资源”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共同完善产业链、促进产城融合;以“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服务协同发展模式、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以“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从制度层面为实现跨越式城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完善政策支持
加强政策配套,细化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政策举措,加强产业、投资、财税、金融、项目等方面政策保障。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政策支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将支撑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战略资源向规划明确的方向倾斜布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切实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建立健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财政、人口、土地、投资、卫生、教育、住房、环保等多领域政策与改革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根据城乡发展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多领域发展要求,合理安排核心城市圈、城镇体系、产业发展、基本农田等空间布局。
加强市级相关直属部门与区、县政府对接,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借由山西省大力发展中部城市群的契机,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四)数字智慧建设
大力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推进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以建设“数谷吕梁”为契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政务云应用,构建政务云平台建设、管理、运营和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政府决策新机制,加强大数据在城市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运用,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开展市域城乡建设用地收储工作,整合周边零星地块,最大限度发挥收储土地的经济社会效益。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努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应用“云惠吕梁”工程,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快城市群社会治理、商事服务、环境保护、信用信息等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探索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集群。加快促进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的“云智吕梁”工程,推进一体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深化重要客货运领域协同监管、信息交换共享、大数据分析等管理合作,开展车联网、智慧公路等车路协同技术创新。加速实施提高大数据发展应用安全保障水平的“云安吕梁”工程,加快推进智慧技术在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等社会领域的深度应用,不断提供丰富多样的精准化智能服务。整合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
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云聚吕梁”工程,依托数据经济产业园形成技术领先的大数据示范区,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泛在信息网络,加强管道、铁塔、光缆、驻地网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5G站址规划和基站建设,紧跟中部城市群发展的脚步,积极推动在吕梁开展5G网络建设试点,加快5G布局和商用进程,力争到“十四五”末,建设5G基站8000座左右,逐步实现5G网络全覆盖。构建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完善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调度能力。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地理信息高精度数据全域覆盖和交换共享。
建设工业互联网。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推广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在工业企业的应用,积极推进与华为的战略合作,打造以跨行业跨区域平台为主体、企业级平台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鼓励中小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进行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制造业企业升级,促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依托军民研究院“天河云”和华为公司“华为云”两个云计算平台,加快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推动安全技术研发应用。
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形成大容量、高速率、全覆盖的光纤传输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市域城乡人居地区全覆盖。有线无线、各种制式融合建设的宽带网络协调发展,社区行政村基本实现光纤覆盖,全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5%。按照高速接入、广泛覆盖、多种手段、因地制宜的思路,加大光纤通信改造,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第四代、第五代移动通信(4G、5G)网络建设。
强化农村信息支撑。扩大农村网络覆盖范围,到2025年,全市行政村光纤网络接入率达到90%,网络覆盖率达到98%。实施广播电视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有线电视宽带数字网络通达全部行政村。完成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包括1个市级信息服务总站、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信息中心站、299个村级信息站,力争实现所有站点应建尽建。
(五)鼓励探索创新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循环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制定分解落实规划的实施计划,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的动态管理。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强化对目标任务的综合评价考核。完善督察制度,提高督察工作效能,保障规划严格实施。
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实现人与制度的结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创新驱动作为主导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应用智能化手段推进城市空间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解决城乡空间合理分配、城乡公共交通网络优化、科教文卫资源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等问题。
打造低碳城镇、地下管廊、智慧城市、创新城市等差异化城镇定位,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创新综合管理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创新综合管理不仅要提升管理水平,也要转变绩效考核评价方式。改变唯GDP总量和速度导向的政绩评价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对体现区域整体竞争力、发展质量和区域协同的指标评价。构建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考核评价指标,形成涵盖GDP、财政收入、民生福利、环境保护等全方位、立体式评价指标体系。
以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和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为重点,结合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绿色低碳等方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试点探索,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文件链接:【图解】市住建局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吕梁市“十四五”市域中心城市及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解读
????政策咨询:市住建局???城建科???3398062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我们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