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423LL00100/2021-22098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发文机关: |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1年11月20日 |
标 题: | 吕梁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 ||
发文字号: | 吕政办发〔2021〕65号 | 发布日期: | 2021年11月20日 |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印发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
等22个市级专项规划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业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高品质生活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非常规天然气利用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材料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产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重大改革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六最”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农业现代化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22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思想、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依据《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力争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式、引领性发展。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吕梁全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增长在由“疲”转“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取得较好成绩,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015年的955.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538亿元,年均增长9.98%,实现了由“疲”转“兴”重大跨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增加值总量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90.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87.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6.9%,总量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二。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十三五”时期,我市大力推进煤焦、钢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传统煤焦向化工产品方向延伸,推动煤焦化工产业实现园区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逐步形成了孝义梧桐、交城夏家营、离柳矿区3个1000万吨和汾阳三泉500万吨现代煤化工基地。钢铁制造加快集聚发展,全市3家钢铁企业中阳钢铁、孝义城财钢铁、吕梁建龙总产能1000余万吨,占全省钢铁总产能的15.4%,正全力向高水平工业型钢(矿用钢)新材料园区目标迈进。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产业结构由一煤独大持续向多元支撑转变,推进煤电铝材一体化、白酒、文化旅游、大数据、现代农业等集群化发展,铝工业、白酒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分别达到9%、11%。
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时期,新材料、大数据(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材料全面多元化发展,依托煤炭、电力和铝土矿资源能源优势,全市积极推进兴县中铝华润、柳林森泽合金铝项目建成投产,大力建设兴县、孝义、柳林、交口四大铝产业园区,正形成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镁铝合金产业集群,助力铝业撑起工业经济的脊梁,使其成为我市又一大支柱产业。其他如中磁尚善金属软磁、孝义嘉能煤化碳纤维、文水盛达威炭黑、孝义金晖兆隆生物降解塑料、柳林金恒建材纳米碳酸钙等特种新材料多元发展。大数据产业加速发展,以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建成为标志,吕梁大数据产业进入快车道,连续四年举办“数谷吕梁·智赢未来”吕梁大数据产业发展大会,“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孝义鹏飞“5G+智能煤化工”、鑫岩煤矿“5G+智慧矿山”等一大批大数据项目建成投运,吕梁正实现从传统“资源”输出向未来“数据”输出的重大转变。白酒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全市白酒产能约18万千升,占山西省清香型白酒的三分之二以上,产值约158亿元,白酒产量和产值实现三年翻一番目标。中汾酒城10万吨白酒产能全部释放,交城庞泉酒庄2万吨白酒项目建成投产,北京牛栏山文水2万吨白酒项目加快建设,连续举办四届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和第20届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赛,已初步形成生产、基地种植、包装、仓储物流、文旅融合全产业链,白酒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方面,全市风光电站开发有序推进,配套电网加快建设,产业链条逐步拓展,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达249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总规模的25%以上,新能源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
创新创业激发新动能。“十三五”时期,全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示范企业,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达26家。实施了规上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双覆盖”计划,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成功创建3个院士工作站(吕梁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山西金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1个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微纳米卫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智能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煤焦化过程优化与污染物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吕梁市煤机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孵化器(山西大万源科技孵化器和山西省中阳县和实科技孵化器),还有6个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2个省级众创空间,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数量排名全省第一,创新驱动力进一步提升。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加速趋势,同时也是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又面临着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挑战。吕梁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困难挑战,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在高质量发展和未来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一)发展机遇
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供应链、产业链重构将前所未有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深刻改变国家间比较优势和竞争格局。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国内形势。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亦不少,原有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新旧生态环境问题叠加,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金融风险压力持续加大,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压力明显上升,全面深化改革仍处于深水区,主要领域基础性改革将进入重点突破、补短治弱的关键时期。我国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动力,激发经济转型升级活力,提升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积极作为,转危为机,赢得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全省部署:“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实现“转型出雏形”的重要阶段性战略目标,是“十五五”基本实现转型、“十六五”全面完成转型,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窗口期、关键期。我省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各项事业发展全方位迈上新台阶,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转型发展入轨呈现强劲态势,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贯彻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胸怀两个大局,立足区位优势,用足用好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金字招牌,突出创新驱动,聚焦“六新”发展,加快布局新基建、突破新技术、发展新材料、打造新装备、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确保转型出雏形,促进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形态基本形成、更加健全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基本形成,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对于我市而言,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内部政治经济环境较为稳定、给我市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外部环境。同时,国家重大战略,例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加快实施,将为我市带来新的机遇。同时,我市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全面小康的决胜期,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期,全市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必须以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清醒把握发展阶段和主要表征。
(二)面临挑战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人口结构等深刻变革,为我市带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吕梁未来产业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研判、化危为机。
新兴产业发展慢。“十三五”期间,我市非常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白酒、新能源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较快发展,但是全市新兴产业发展仍然比较缓慢,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2.2%。
环境保护压力大。作为山西省能源型城市,我市产业结构基本以煤炭、焦炭、冶金等为主,产业发展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经济的严重不均衡问题和环保方面的压力,制约着我市各方面的发展。
高层次人才紧缺。全市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主要依托外部技术和人才力量,本地的高层次技术人才、领军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无力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未来产业发展将面临缺乏人才支撑的困局。
但总体来说,全省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为吕梁经济稳定增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市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为吕梁打破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动力带来了重要契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吕梁必须把握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困难挑战,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在高质量发展和未来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未来产业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为依托,以“未来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为抓手,围绕“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大路径,聚焦延伸、裂变、融合、渗透的产业发展模式,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制造业、未来医疗健康、未来新能源、未来数字技术和未来新材料五大未来产业,构建创新引领、企业主体、市场推动、全链协同的产业新生态,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持续提供强大动力,争取在未来发展中赢得先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以创新发展理念统领未来产业发展,整合集聚国内外及吕梁地区优势创新资源,提升未来产业相关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努力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良性机制,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创新动力。
(二)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关键突破口
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励原创性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坚持把人才优先作为核心战略
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未来产业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加快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深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改革,培育造就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未来产业人才队伍。
(四)坚持把国际视野作为重要导向
主动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类优势资源,把未来产业培育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市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争使我市成为未来产业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提高吕梁在全国未来产业中的话语权。
三、发展目标
近期到2025年,未来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氢能产业、生物技术、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领域部分技术和产品达到较先进水平,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区块链、生物基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中期到2030年,未来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创新高地和重要增长极,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能够覆盖国内主要市场,在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氢能产业、新材料等领域出现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和企业。
远期到2035年,构建起比较成熟的未来产业体系,力争在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氢能产业、生物技术、纳米材料、储能材料、工业互联网等某些领域内打造成为省内乃至国内领跑者,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达到省内甚至国内一流水平,重点产品和服务覆盖全国乃至全球主要市场,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的产品和企业。
第三章 发展重点
一、未来制造业
(一)智能机器人
1. 产业发展图谱
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是关键零部件制造,主要包括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传感器和嵌入式系统等;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下游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应用行业有汽车、电子、食品等,用途包括冲压、焊接、搬运、装配、分拣等。
2. 发展布局
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矿山开采、冶金、工程机械、铸造、集成电路装备、煤化工、生物医药和食品等行业需求,在文水、交城、汾阳、离石重点布局智能机器人产业,依托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山西众烁、新龙重工、森泽煤铝、汾阳汉精矿机等单位,以“固强、补短、拓新”为发展路径,加快推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机器人工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煤矿井下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发展,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研发一批标志性产品,搭建我市智能机器人制造信息大数据平台,加快构建包括创新资源、骨干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测试机构等在内的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
3. 主要任务
加强前瞻性理论研究。依托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大学、吕梁学院等科研院校,加强深入合作,在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方面,强化理论储备,重点开展包括云识别、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在内的智能感知技术、认知技术以及自平衡技术研究,攻克高速高精度机器人本体优化技术、柔性多关节机器人模块化设计等核心技术,积极探索基于跨模态的机器人记忆、推理、表达和自学习等人机交互系统。
突破关键核心部件。依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山西众烁等单位,围绕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精密减速器与执行器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攻克机器人操作系统、控制器高精度与高可靠性技术、高精密减速器振动噪声抑制与疲劳性能分析技术、伺服系统高动态响应转矩控制技术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探测识别、信息融合、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多方面的控制技术,实现产业基础能力的全面提升。
研发一批标志性产品。探索建立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性能测试与功能验证平台,突破发展煤矿井下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农业智能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轻负载复合机器人、重负载复合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行为—反馈”闭环工作流程的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加快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关节位置、力矩、视觉、触觉等传感器、灵巧手和具有快换功能的夹持器等末端执行器、机器人专用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布局。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推动智能机器人在汽车、航空装备、电力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装备、食品、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二)智能制造系统集成
1. 产业发展图谱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按照业务类型分类主要分为整体解决方案和局部解决方案,其中整体解决方案的代表成果主要体现为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而局部解决方案主要是整体解决方案的细致拆分,又根据工业领域两大制造类型,即流程型制造和离散型制造分为两大类。根据生产流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主要分为五大环节,包括研发环节数字化、制造环节数字化、物流环节智能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工业互联服务,由于流程型制造和离散型制造的特点不同,两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研发环节数字化、制造环节数字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三大领域。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产业链上游包括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设计、工艺仿真、工业控制、业务管理、数据管理等工业软件;中游包括行业系统集成商、自动化系统集成商、工程实施承包商和系统咨询服务商等;下游为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电等各个制造业领域。
2. 发展布局
依托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等单位,在离石区、交城、文水、汾阳重点布局发展智能制造,通过与省内外优秀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加强技术、工艺、生产、销售、服务的产业集成能力。推动装备、数控机床、自动化、软件和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的协同创新,培育形成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以顶层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业大数据为基础,以先进技术到工艺、生产、销售、运营各节点为要素的系统集成能力,为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并加速向周边地区拓展市场,将我市打造成为省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给高地。
3. 主要任务
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面向制造企业智能制造发展需求,推动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等不同领域的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各领域领先企业联合推进、一大批定位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集成发展体系。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型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物流成套设备、煤化工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供应商。
构筑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基础平台。加快局域网、光纤网等建设,做好互联网+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工业物联网、工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完善企业内部数据库建设,鼓励建设适应我市制造业发展的行业共用技术数据库、解决方案库、案例数据库、行业专家数据库和企业投融资数据库,以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促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适应智能制造信息安全迫切需要,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工控网络安全防御平台、工业控制系统仿真测试与验证平台建设。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在制造业的设计、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推进基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在设计研发阶段,鼓励制造业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仿真(CAE)等工业软件;在生产制造阶段,鼓励制造业企业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工业软硬件。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智能化改造为引领,加快企业工作流程智能化改造,推动行业智能化水平提升。
培养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训,鼓励制造业企业管理人员在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智能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学习,提升实施智能化转型的能力和水平。支持制造业企业、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智能制造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各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开展智能制造高级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制造业企业人员能力素质。
(三)增材制造
1. 产业发展图谱
增材制造产业链上游主要有振镜、芯片、电子束枪、激光器等关键零部件,建模软件、控制软件等专用软件,以及增材制造专用材料;中游是三维立体打印(3DP)、熔融沉积成形(FDM)、光固化成形(SLA)、激光选区烧结/熔化(SLS/SLM)、电子束选区熔化(EBSM)、电子束熔丝沉积(EBDM)、材料喷射成形等增材制造装备;下游是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军工、生物医疗、食品、教育、文创等应用领域。
2. 发展布局
围绕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加工、铸造模具、军工、教育、文创等领域的发展需求,重点在交城、文水、离石、汾阳、岚县、孝义布局发展增产制造,积极寻求与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科三维、西安铂力特增材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开发高品质的钛合金、高温合金、铝合金等金属粉末以及高性能稳定性的光敏树脂、粘结剂、催化剂、蜡材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开发三维立体打印(3DP)、熔融沉积成形(FDM)、光固化成形(SLA)、激光选区熔化、电子束选区熔化、增减材复合制造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前瞻研发用于4D打印的能够自动变形的材料和直接将设计内置到物料当中的技术。
3. 主要任务
研发增材制造装备和材料。培内引外,积极对接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优势的增材制造企业和研究院所,开发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研制三维立体打印(3DP)、熔融沉积成形(FDM)、光固化成形(SLA)、激光高效选区熔化、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增减材复合制造、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以及材料喷射成形、液态金属喷墨打印等增材制造装备,以及高品质钛合金,氧化铝、碳化硅等陶瓷粉末,高性能稳定性的专用光敏树脂、粘结剂、催化剂、蜡材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
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围绕电力、汽车、军工、矿机、建材、煤化工、铸造等行业需求,将增材制造技术装备融入我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模具制造、零部件直接制造、再制造等领域。在原型制造、模具开发、复杂零件制造、产品修复等关键环节,推动增材制造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的创新应用。针对创新创意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及个性化产品消费的需求,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构建新型消费生产模式,助力消费升级。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教育、财政、文化、质检、知识产权等各部门要统筹协调政策,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鼓励和支持增材制造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增材制造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项目。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增材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在线协同设计、数据互联共享、分布式制造的增材制造云平台。
二、未来医疗健康
(一)生命科学
1. 产业发展图谱
脑科学、神经网络、基因编辑、再生医学等是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主要包括3个层次:基础层次是基因检测,中间主要是细胞免疫治疗,最高层次是基因编辑。从技术成熟度来看,细胞免疫疗法和基因编辑等还处于研究或临床试验阶段,产业链尚不完整,而基因检测的产业链较为清晰。
基因检测行业的上游是检测仪、检测试剂和耗材,全球市场被lllumina、Roche、Thermo Fisher三家公司垄断,行业进入壁垒非常高,其中lllumina公司一家独大,占据全球7成以上的市场。中游主要是测序服务、测序数据分析,代表公司有Thermo Fisher、华大基因等,其中测序服务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而测序数据分析行业的技术壁垒较高,是各大测序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下游则是测序服务的终端应用,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研究、临床检测,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等非临床领域。
2.发展布局
以吕梁学院生命科学系为主阵地,以交城、文水、离石等为发展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加快攻关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核心技术,开发一批精准医学的检测试剂、个体治疗药物等医药产品,建立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等应用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系统,依托相关医院、研究机构等开展精准医学应用示范。
3. 主要任务
开展前沿性基础理论研究。依托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山西大学、吕梁学院等省内高校生命科学系,围绕基因编辑、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类脑智能计算模型等核心科学问题,在脑科学、脑机智能技术和脑疾病早期诊断精准干预等前沿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我市人口健康与智能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基因测序服务。近期重点发展基因测序服务、测序数据分析业务,包括无创产前检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病原体感染检测、婚孕前遗传病检测、新生儿遗传病检测、脑疾病病因筛查、免疫系统评价等临床检测,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牧业育种、司法鉴定等非临床检测。
突破精准医疗关键核心技术。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华大基因等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建立吕梁市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突破新一代基因测序,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单细胞分离、基因组扩增、转录组扩增和单细胞基因组分析,单分子检测、荧光原位杂交和降噪,基因和蛋白质精准测量,真核生物细胞基因编辑,脑疾病病因筛查和分析,免疫系统评价、医工结合等关键技术。
搭建基因测序云服务平台。依托华为(山西)大数据中心,搭建基因测序云服务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AI算法等科技手段的助力,解决基于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的算力和存储问题,实现基因测序服务的降本、增效和创新。建立公有临床医学数据库,通过与基因检测数据的融合,探索基因检测在肿瘤疾病早筛、分子分型、辅助诊断、个性化用药方面的应用。
(二)智慧医疗
1. 产业发展图谱
智慧医疗上游产业链主要包括技术层面和设备层面,技术层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层主要包括先进医疗、诊疗终端设备;中游产业链主要包括依托医疗医学机构,在医疗健康领域运用智能技术,融合应用而形成的适应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智能诊断、智能治疗、虚拟助手、智能养老助残、智能健康管理等服务。
2.发展布局
重点以市级及各县区公共医疗机构为主,民营医疗机构为辅,围绕健康风险监测、疾病预测预警、疾病诊疗与康复等环节,加强基于医疗卫生健康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研究,培育发展智能诊断、智能治疗、智能养老、智能健康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医疗大数据资源开发应用水平,构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缓解医疗资源供给难题,提升医疗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
3.主要任务
探索搭建智能医疗创新平台。依托省内的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研究院、吕梁学院生命科学系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国药集团、康欣药业、新天源药业、市人民医院等单位的优势资源,建立吕梁市智能医疗产业创新平台,重点开展医学知识库构建、医学自然语言处理、医学文档语义识别、医疗效果比较分析、新型人机交互、神经-机器接口、多信息融合与智能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智能医疗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山西朗凯尔尘肺病医疗设备制造为突破口,扶持建立细分专业智能医疗器械和设备制造产业基地。
推进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引入国内外智能医疗领域的领军企业和科研单位,重点攻克病灶识别、病理分型等技术,提高诊断效率和质量;突破医学自然语言处理、文档语义识别等技术,发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推进VA/AR、计算机可视化、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在治疗规划、外科手术、微创介入、活检穿刺、市县两级疾控中心检测检验能力等环节的应用,提高治疗和检测水平;开发智能养老服务解决方案、健康管理设备和系统,推进重大慢性疾病全程照护、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基于专业指导的自主健康管理。
构建智能医疗应用示范载体。支持市人民医院、汾阳医院率先开展“5G+智慧医疗”示范,鼓励和支持其他相关医院、体检中心、养老机构等,组织开展互联网远程诊疗、智能诊疗、智能辅助治疗、个性化诊疗决策支持、智能家居养老、智能健康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示范,探索建设智慧医院、智慧体检中心、智慧养老院,居家综合健康管理平台。
三、未来新能源
(一)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
1. 产业发展图谱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排放源中分离后或直接加以利用或封存,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工业过程。CCUS包括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三个主要环节。
捕集是将化工、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利用化石能源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和富集的过程;可分为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和富氧燃烧捕集3种;
运输是将捕集的二氧化碳运送到利用或封存地的过程,包括陆地或海底管道、船舶、铁路和公路等输送方式;
利用与封存是CO2捕集后,通过地质、化工和生物进行二次再利用,或者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储存于地质构造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发展布局
依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孝义、柳林、中阳等市县为重点探索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之路,加大对低能耗、低成本、规模化碳捕集技术研发攻关,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与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集成耦合,谋划能源未来产业发展。
3.主要任务
开展全流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系统集成与示范。依托我市煤化工、钢铁行业优势,重点开展燃烧后CO2捕集、驱油与封存一体化示范、燃烧前捕集与封存示范、富氧燃烧富集利用或地质封存示范等。
促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依托孝义鹏飞、柳林森泽煤铝、中阳钢铁等市县大型骨干企业,联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立足本地产业和资源利用实际,建设CCUS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技术创新试验基地等,加快CCUS关键技术攻关。利用全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规模优势,推进CCUS技术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集成耦合,争取形成一批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术和负碳技术。
探索市场化激励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实施经济鼓励和补贴,切实解决商业化应用之前的巨额研发资金投入问题。设计合理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克服CCUS 投资与运行成本高的障碍。探索市场化激励政策和CCUS减排定价机制,开通银行贷款绿色通道,促进社会资本积极入场,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规模化商业应用。
(二)氢能产业
1.产业发展图谱
氢能产业的上游是氢气的制备,主要技术方式有传统能源的化石原料制氢、化工原料制氢、工业尾气制氢、电解水制氢、新型制氢技术;中游是氢气的储运环节,主要技术方式包括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固体材料储氢和有机液态储运;下游是氢气的应用,氢气应用可以渗透到能源的各个方面,除了传统石化工业应用如合成氨、石油与煤炭深加工外,在新能源应用方面包括加氢站、燃料电池下游各种应用。
氢能产业链三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和技术难点,目前上游的电解水制氢技术、中游的化学储氢技术和下游的燃料电池在车辆和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被广泛看好。
2.发展布局
依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孝义、柳林、中阳等市县为重点发展氢能产业,重点推进以孝义鹏飞为龙头,以焦炉煤气为核心的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站的区域基础设施综合供应链建设,为吕梁地区公共交通、物流重卡等车辆提供氢燃料电池整车领域的解决方案。依托太重集团、汾西重工和晋西集团等企业,采用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制氢、储氢和用氢等环节发展压缩机、加氢机、高压储槽储罐等高精尖氢能装备制造业,形成制氢、储氢,燃料电池、整车氢能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主要任务
创新制氢与燃料电池技术。充分利用焦炉煤气等氢能资源丰富和低成本优势,培育氢能优势产业集群,探索煤制氢+CC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可再生能源制氢、新一代煤催化气化制氢和甲烷重整/部分氧化制氢、分布式制氢、氢气纯化等低碳高效技术。研究适宜长距离、大规模氢的储运技术,形成制、储、运氢的示范化应用,建设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园,聚集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快加氢站建设,在无人机、分布式发电等方面形成小规模氢能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开展重载汽车“柴转氢”试点,积极开展燃料电池公交车、通勤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行。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建立氢能产业系统全面的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以及产品售后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破除制约氢能产业化发展的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打通交通、工业多场景应用标准。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强化政府监管,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产学研用衔接以及跨领域标准制定机构的协同,形成一体化的标准制定模式。完善氢能产业链的技术和检测标准,积极构建符合氢能技术发展趋势的氢能技术标准体系,助力提升中国氢能技术标准体系的影响力。
加大产学研投入与人才培养。加强政府资金支持,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氢能在基础研究、核心材料和零部件、氢能装备和技术开发方面资金投入,超前部署、提升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大全球氢能高端人才和国内相关学科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产学研协同合作,结合各方优势,最大化地实现资源价值,打造自主化产业生态。加强氢能自主技术、产品和模式等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提升氢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强度,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
(三)储能产业
1.产业发展图谱
储能产业链的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负责原材料和锂电材料的生产与供应;中游为电化学储能系统,以电池(PACK)为核心,包括电芯、BMS、EMS、PCS 等多个部分,是一个综合能源控制系统,一般采用集装箱布置,并进行安装、运维和原料回收;下游应用于发电端、电网端和用户端。
发电端:新能源+储能可以平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提高风光电能质量;
电网端:储能可以调峰调频,降低用电端和发电端的波动性;
用电端:储能应用于户用光伏,能够削峰填谷,使发电、用电趋于平衡;应用于 5G 基站和数据中心,能够满足备用电源需求,使得基站/数据中心稳定运行;应用于充电桩,能够降低无序充电、高峰充电给电网带来的压力,满足快充需求。
2.发展布局
发挥吕梁能源优势,依托离石、交城、孝义资源开采和加工基础能力,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消费电子、医疗电子等重点领域的需求,加大石墨烯等储能材料研发投入力度。着力发展特高压及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智能变电站成套装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设备、用户端智能化成套装备等装备研发制造,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基地,提升省内智能电网建设所需设备自主配套能力。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与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储能技术深入融合,集中发展“新能源+储能”“电化学+储能”“5G+储能”等先进出储能技术,形成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在电网侧研究采用大容量、响应速度快的储能技术,抑制因系统扰动导致的发电机组振荡,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有功功率动态支撑,降低系统崩溃的风险。
3.主要任务
集中部署研究和发展先进储能技术。研究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高温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技术,研究面向电网调峰提效、区域供能应用的物理储能技术,研究面向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及微电网、电动汽车应用的储能技术,“新能源+储能”“电化学+储能”“5G+储能”,完成示范验证,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引领国内外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研究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储能技术、新概念储能技术(液体电池、镁基电池等)、基于超导磁和电化学的多功能全新混合储能技术,争取实现重大突破。
推进储能与分布式发电、集中式新能源发电联合应用。鼓励和支持负荷侧储能发展,探讨储能与分布式发电相结合,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利用。以提升用户侧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能力为目标,以相关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规划实施为依托,在条件具备地区,鼓励实施可再生能源+储能项目。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可再生能源、储能领域的融合。推进集中式新能源发电与储能的技术应用,结合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以降低新能源发电出力随机性为目的,引导和支持开展与集中式新能源发电协调的储能技术推广应用。
开展储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在电源侧研究采用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具备随时启动能力的储能系统,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和故障快速恢复能力,在电厂全厂失电的情况下实现发电机组黑启动。在电网侧研究采用大容量、响应速度快的储能技术,抑制因系统扰动导致的发电机组振荡,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有功功率动态支撑,降低系统崩溃的风险。用户侧,开展重要用户储能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减少电能波动,提升供电质量。当电网供电不足或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储能为用户提供应急电源,保证重要用户稳定不间断供电。
推动储能产业发展配套政策落地。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增量配电业务改革和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营造有利于储能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对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文件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峰谷电价政策,为储能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探索建立储能容量电费机制,推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得合理补偿。
四、未来数字技术
(一)人工智能
1. 产业发展图谱
人工智能是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我国也将其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部署。人工智能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数据服务、计算能力等基础支撑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关键技术层,以及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能教育等应用层。目前,我市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在智能医疗、智能机床等领域刚开始起步,具有一定的基础。
2. 发展布局
依托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等机构,深化“大数据+知识驱动认知”计算、新一代机器学习、推理与决策、人机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人工智能安全保障理论等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突破跨模态与协同感知、自然语言理解、协同控制技术、人机物混合智能技术、智能计算芯片研制等关键技术,建设吕梁市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和一批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平台,着力培育智能芯片、智能语音及翻译、智能图像、智能器件四大核心产业,并推动人工智能在机器人、机床、汽车、矿机、航空航天、煤化工、医疗以及政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3.主要任务
促进产业高端集聚。充分发挥我市大数据产业、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产业的优势,瞄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依托山西共致科技、吕梁数霖科技等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与现有产业深度融合。在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重点技术领域,以及基于人工智能软件的智能硬件制造、集成、应用等领域,聚焦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等领先企业,聚合政策资源,定制扶持措施,力争在多个细分领域引进1-2家龙头领军企业。充分依托龙头企业扎实的基础数据、人才储备和资本积累,以及在产品应用方面的海量用户基数、强大市场影响力,抢占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制高点。充分发挥我市先进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的综合优势,加大在关键电子和光电元器件、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制造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短距离通信、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企业的培育,加快引进智慧工厂、关键零部件企业、软硬件供应商,提升区域智能制造水平。加大对国外优质创新企业的风险投资与合作并购,在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中建立定向的境外产业并购基金,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全球技术并购,实现技术整合、协同创新。
加快研发转化应用。整合产学研资源,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对工业物联网、智能机器人及自动化等应用研究企业、工业4.0试点应用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相关产品和服务在我市进行示范应用和推广。加快导入国际领先的研发资源,加大本土创业公司培育力度,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把握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加快实施的机遇,加强与军工央企、科研院所合作,助推我市人工智能企业做大做强。
加强公共平台建设。通过增设外部接口、协议链接使用等方式,推动国内外各类基础信息资源为我市相关企业所用。整合大数据资源,建立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加快建设文献、语言、图像、视频、地图等多种类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通过新建或协议使用等方式,建设满足深度学习等智能计算需求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新型计算集群共享平台、云端智能分析处理服务系统、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智能系统安全服务平台、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基础身份认证系统等基础资源平台,降低人工智能创新成本;整合政产学研用等资源,推动公共服务平台、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强合作,汇聚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资源,提供相关研发工具、检验测评、数字安全、标准化、知识产权、情报咨询等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
提升终端智能应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与应用水平。引进国际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或新设智能制造项目,加快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广泛发动我市制造企业升级智能制造,加快迈向“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软硬件终端的应用,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园区,鼓励相关企业在政府、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二)大数据
1.产业发展图谱
大数据产业链包括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数据源)、组织与管理(存储)、分析与发现(技术)、交易、应用与衍生产业相关的所有活动。按照数据价值实现流程分为数据来源、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四大层级,每一层都包含相应的IT 硬件设施、软件技术与信息服务等。
新经济时代,大数据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数据的打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链效率,使得产业链变得更加紧密。大数据产业已经从提供支持的初级阶段,步入到了拥有自身独立产业链的高级阶段。
2.发展布局
依托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等机构,打造以吕梁区域数据中心聚集区、大数据发展应用创新区为主,交城区域级行业大数据产业园、孝义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中阳区域大数据科技人才孵化区为辅,其他县市适时布局、特色发展的吕梁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数据资源统筹存储、共享开放和开发交易,建设全省大数据应用基地。着力构建完善大数据基础产业链、安全产品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集聚发展生态链、高端技术链五大产业生态链条。建立大数据安全信任体系,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手段,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水平。
3.主要任务
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型数据中心项目落地,推动建设大数据基地,加快建立对接全省、全市一体的“智慧吕梁”大数据中心,开发建设四大功能性平台,构建“一中心、四平台”的数据资源支撑体系,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数据资源统筹存储、共享开放和开发交易。其中:以吕梁高新技术开发区吕梁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和交城区域级行业大数据应用产业园为重点,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大数据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聚集发展的产业载体。汇聚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各类数据中心、大数据交易所、专业机构等渠道平台数据,建设市级政务云平台、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和数据资源交易平台,逐步实现各类数据资源库集约化建设和统一运营维护管理。
努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应用。依托吕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着力引进和培育大数据应用方面行业领军企业,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要加快推动政府大数据深化应用,丰富“吕梁通”应用场景,鼓励各级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公开招标、委托开发等方式率先开展政府大数据示范应用,调动企业投资热情,吸引各类大数据典型应用项目落地。重点组织十大领域的大数据应用示范,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吕梁农数科技“五库两平台”、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研究院“空间地理信息平台”等平台建设,探索发展应用模式,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在政府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做出示范。
促进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以建设数谷吕梁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大数据产业税收、用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推动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等大数据产业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数字产业项目落户吕梁。积极开展大数据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研发,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形成一批满足大数据应用需求的软硬件产品,着力构建完善大数据基础产业链、安全产品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集聚发展生态链、高端技术链五大产业生态链条,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新生态。重点在数据采集和数据交易等行业领域,以应用为导向,加快研发新一代商业智能、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语义搜索等软件产品,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工具型、平台型和系统型产品体系,形成面向各行业成熟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大数据产品生产体系。着力推进大数据产品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造大数据产品应用体系。积极构建大数据采集与集成、分析与挖掘、交互感知等新型大数据资源管理平台,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
提高大数据发展应用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管理规则、管理模式与管理流程,不断完善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推广可信、可靠、可控的安全技术、产品与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建立大数据安全信任体系,强化应急处置能力手段,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水平,全力打造“大数据安全五大盾牌”,确保大数据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
1.产业发展图谱
2020年2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34次国际电信联盟工作组会议上,面向2030年及未来(6G)的研究工作正式启动,行业内预计从2026年开始将启动首个6G标准R21的制定。中美欧韩日等国家和地区抢跑6G赛道。相较于5G 性能指标,预计6G的数据速率、连接密度、能效将提高10倍;移动性和频谱效率将提高约3倍;时延有望降低到1ms以下。此外,6G可以将覆盖率从目前的70%提高到99%,可靠性从目前的99.9%提高到99.999%,定位误差从当前的“米级”降低到“厘米级”。6G应用场景将比5G更为广泛:极高吞吐和极低延迟需求的全息通信及扩展现实体验;超高实时性及可靠性需求的人体数字孪生;超高移动性及全覆盖需求的空中高速上网;智能超连通性、内生智慧及安全需求的新型智慧城市;基于AI自主运行需求的联网无人驾驶;超高带宽、超低时延和超可靠等需求的高精度智能工业;全覆盖需求的全域应急通信抢险。
我市在“十四五”及未来更长时间内要积极布局跟进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依托现有大数据产业基础,超前谋划未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2.发展布局
与国际国内6G行业领军企业、重点行业研究机构加强合作,结合6G复杂融合场景、围绕6G产业研发与应用重点领域发展需求,鼓励产业链企业集中突破6G关键技术。积极推进新材料、仪器仪表等关联产业基础储备。鼓励企业进行6G应用场景的前瞻研究和应用试验,保护知识产权,做好专利储备。
3.主要任务
加强6G技术合作创新研发。加强与国内6G技术研究机构合作,加快6G领域科研技术布局,争取打造省内首个6G前沿基础技术科研基地。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创新能力显著的相关龙头企业等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整合各领域创新资源,建立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强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技术、“未来网络”核心技术跟进和在地应用研究。
培育未来通信技术产业基础。营造良好政策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辖区内信创企业保持“适度超前”发展态势,为未来数字通信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服务,面向不断发展演进的信息传输技术,逐渐引导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为代表的“5G+”技术应用深化基础上,同步跟进全国前沿技术和应用,提前布局搭建未来通信技术产业基础。
探索通信感知一体化发展场景。积极培育各类感知芯片、材料、设备等产业孵化载体,支持感知产业发展壮大,打造省内感知产业智能制造基地,形成产业合力和集群效应,扩展感知技术的应用场景,加速实时感知与通信技术应用研发,加强与IPV6、光通信、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的信息技术融合,催生全息交互、虚拟世界、数字孪生社会等新业态,真正实现万物互联。
五、未来新材料
(一)航空航天材料
1.产业发展图谱
航空航天材料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铝矿、镁矿、镍矿、钴矿和铁矿及部分稀贵金属,中游是铝合金、镁合金、镍基高温合金、钴基高温合金及部分铁基高温合金等,下游主要是航空航天、舰船、能源、冶金和石化等应用领域。
2.发展布局
以兴县铝镁合金新材料开发园区和柳林铝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依托中铝集团山西基地、柳林森泽煤铝集团等骨干企业,在航空航天零部件、燃气轮机、核电等装备对高性能高温、超硬合金材料的需求领域方面突破新型结构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为我国先进航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强铝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在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研发经济、耐用的民用合金材料及产品。
3.主要任务
强化基础研究。依托中铝集团山西基地、柳林森泽煤铝等骨干企业,开展超硬铝合金、高纯高韧铝合金、变形镁合金和铸造镁合金,以及铸造高温合金和变形高温合金的研究;突破新型合金材料的成分设计与组织控制方法、合金缺陷控制方法;明确不同使役条件下合金部件的失效机理,构建合金成分~组织~性能退化~断裂失效机理模型;研究服役可靠性与寿命评估方法,为先进合金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加强关键技术开发。依托中铝集团山西基地、柳林森泽煤铝等单位,突破铸造组织表征及冶金缺陷规范标准、铝合金轧制工艺控制、铝合金形变热处理组织与性能的定量关系等关键技术;突破高温合金主成分精确控制及杂质元素控制,单晶高温合金叶片缺陷控制技术及涡轮盘成形等关键技术;显著提高关键零部件成品率,降低零部件研发成本。搭建关键技术开发平台,构建全球领先的铝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材料研发体系。
通过产学研用结合进行技术推广。通过结构设计、材料研发、制造/应用三方共同开展铝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材料及部件的工程化应用研究,不断改进材料性能,提高材料成熟度,降低部件制造难度,提高部件合格率和安全可靠性,缩短研制周期,满足航空研发需求,推动高温合金及零部件制造技术的进步。
加快推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应用。对接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高温合金材料应用示范项目,开展高温合金材料应用示范;研发和生产航空发动机活塞、叶轮、轮盘和压气机叶片等零件用锻铝合金,机身框、隔板、机翼壁板、翼梁、翼肋、起落架支撑零件等部件用高纯高韧铝合金,飞机蒙皮、壁板以及汽油、滑油系统的零件等部件用变形镁合金,以及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和重型工业燃气轮机关键热端部件用铸造(单晶)高温合金和变形高温合金;建立高温合金材料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科研机构、生产企业与设计、应用单位、金融机构的供需对接,支持科研机构和材料生产企业开展定向研发;研究开发经济、适用的民用高温合金产品,加强高温合金在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
(二)生物基新材料
1.产业发展图谱
生物基材料上游产业有谷物、豆科、秸秆、竹木粉等可再生生物质,中游为材料加工环节,包括生物合成、生物加工、生物炼制过程等。下游产品主要指以生物基材料为原料生产的环境友好的化工产品和绿色能源,可广泛应用于健康、医疗、农业、生态环保、能源等领域,表现在终端产品上,生物基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时装、家具、家居、户外产品及工业产品等。
2.发展布局
以孝义、方山、临县为产业重点发展地区,加快推进建成孝义金晖兆隆2×6万吨生物降解塑料PBAT项目,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完全降解塑料生产基地。突破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物基材料助剂、生物基复合材料、天然生物材料创新型增效利用、材料表现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新一代生物材料检验评价方法等领域关键技术,逐步带动下游降解塑料制品加工、生物医药制品加工、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生物薄膜制品及塑木复合建筑材料加工等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
3.主要任务
构建企业主体创新体系。依托金晖兆隆、恩泽生物等骨干企业,以组织替代、功能修复、智能调控为重点方向,突破一批生物基新材料制造过程中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复合成型等共性关键技术,创制一批生物基高分子新型材料、生态环保、仿生材料等材料,培养一支生物基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人才队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
加强生物基新材料推广应用。研究建立吕梁市生物基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支持机制,加快重点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化和市场化培育。鼓励保险公司创新险种,对重点生物基新材料的应用推广提供质量、责任等风险承保,提高下游企业使用生物基新材料的积极性。实施一批生物基新材料应用示范项目,选择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化条件较完善的生物基新材料品种,针对在示范项目中面临的技术和产业化薄弱环节,组织研究院所和下游企业开展联合攻关。
引进和培育一批生物基新材料企业。研究制定《吕梁市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重点招商目录》,以安徽丰原集团、江苏容鑫新材料、山东联润新材料、驻马店金慧针织等国内外知名生物基新材料企业为招商引资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实现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在我市集聚。组织相关重点企业、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生产技术装备攻关,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纳米材料
1.产业发展图谱
纳米材料产业链的上游是钢铁、铜、镍、锌、石灰石、钛醇盐、氧化石墨等,中游是纳米粉末、纳米纤维、纳米膜、纳米块体,下游主要是食品、医药、化妆品、航空航天、核电、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国防军工、冶金和石化等应用领域。
2.发展布局
依托中科院金属所、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重点在柳林、文水、孝义地县区发展纳米新材料,依托柳林金恒建材、春德中兴等企业,深化纳米材料基础理论研究,突破纳米材料关键制备技术,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形成国内领先的纳米材料制造业集群。鼓励利用纳米材料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提升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纳米技术在煤化工、白酒等领域的应用,发展高附加值的应用化产品。
3.主要任务
强化纳米材料基础研究。强化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梯度纳米结构对交变载荷下裂纹萌生和扩展行为、Cr含量低于13%的铁基合金钝化膜形成动力学、以及摩擦磨损等关键使役行为的影响规律、极小尺寸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的结构稳定化原理、变形机制以及“尺寸效应”规律、纳米粉体的分级、分离及表面改性技术、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等基础理论。
搭建产学研协同研发平台。组织北航、北理工、国防科大、南方科大等高校院所以及山西金恒等相关工业企业,搭建纳米材料产学研协同研发平台,突破纳米结构金属稳定化及制备技术、跨尺度梯度纳米结构金属及工程合金的可控制备技术、跨尺度微观结构的变形行为和使役性能的精确表征技术、荧光纳米晶材料及聚合物复合材料、纳米催化剂材料、纳米墨水与纳米印刷材料、纳米声波表面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完善研发成果转化和成果分享机制,由企业提出纳米材料的产业需求,研究院所负责技术和产品攻关,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推进纳米材料的产业应用。
积极推动纳米材料开发和应用。依托山西金恒等公司,集中力量在纳米碳酸钙等具有优势的项目上,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借助吕梁现有的资源优势,开发低成本、稳定量产的高品质石墨烯,以及生产专用型石墨烯浆料和粉体产品、石墨烯薄膜。聚焦新能源电池、改性橡胶、功能纤维、重防腐涂料传感器和柔性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发展石墨烯改性材料与创新元器件。鼓励在新一代显示器件、绿色家电、新能源、海洋工程、先进装备、医疗保健等终端产品领域形成示范应用。
第四章 重大举措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大力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未来产业行业重点企业,创建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市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在我市成立创新平台分支机构。到2025年,规模以上未来产业相关企业研发机构拥有率达到100%以上;培育建设一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
(二)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立足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组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围绕产业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深化与中科协、北航、北理工、国防科大、南方科大、省科协、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太原理工、山西农大等签约单位的合作,促进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完善。
(三)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和配套能力
面对全市未来产业发展的现实科技需求,组织企业在各类国内、国际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推送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引进转化高校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大力发展先进能源技术、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未来新材料等未来产业。组织省级技术转移机构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举办专场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
二、未来产业孵化工程
(一)完善孵化育成体系
围绕未来产业需求,积极引导各县、开发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机构加快未来产业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鼓励骨干企业孵化器以及外地优秀双创品牌到我市领办、创办分支机构,输出孵化服务和品牌。各县实现市级未来产业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全覆盖,支持运行良好的市级未来产业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晋级省级,进而争创国家级。加快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二)提升孵化服务能力
与省科技厅、行业协会、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全市未来产业相关人员教育培训,引导鼓励未来产业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现有物业服务、工商法税等初级服务基础上,大力开展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支持、投融资等高层次服务项目,提升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水平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引导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内生发展,加快形成政府采购服务、场地租金、增值服务和股权投资收益相结合的多元收入模式。
(三)加快发展专业未来产业企业孵化器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围绕优势学科、优势产业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支持综合型孵化器面向重点领域实施精准孵化,转型为专业型。支持开发区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快产业链招商,建设服务区域未来产业相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专业化孵化器。支持孵化器围绕企业需求建设公共技术研发、重大关键装备、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四)加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投入
鼓励县(市、区)设立未来产业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投资子基金,以参股投资方式,支持建设未来产业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支持未来产业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设立创业种子资金。积极争取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专项资金支持。
三、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一)实施人才引进计划
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国内外并举,深入实施吕梁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吕梁专项引才计划等,充分发挥离石区双创示范基地、孝义市双创示范基地、交城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载体作用,加大对未来产业领域“高、精、尖”特别是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发挥和利用好我市《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意见》《开发区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实施意见》《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加强联系服务特聘专家工作的意见》《吕梁市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实施意见》等政策效应,按照未来产业人才特点,进一步优化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引才精准度。
(二)招才引智集聚“强磁场”
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尺度,建立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创新高层次人才分配机制,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加大人才创业融资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人才项目和企业,提高财政资金间接扶持力度。搭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设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在工作津贴、生活补助、安家费用、住房补贴、科研支持、健康体检、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加强“人才回引工程”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吕梁籍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展,坚持长期化、常态化、品牌化推进“人才回引工程”。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需求,鼓励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吕梁籍创业成功人士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产业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式回乡创办企业。建立完善老乡、校友、战友人才信息数据库和招商项目数据库,及时发布人才需求和重点产业项目需求目录,吸引各类人才加速回流。教育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办法,妥善解决返乡创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读问题,适当提高就读条件待遇。对返乡创业人员创办企业、从事个体经营,参照吕梁市招商引资各类优惠政策给予扶持。支持和鼓励各地整合发展一批返乡创业集聚区,丰富创业要素,降低创业成本。对于运营状况良好的创业集聚区,可采取创业创新专项基金入股的方式进行必要扶持。
四、重点企业引培工程
(一)研究制定重点引进企业目录
从行业影响力、产业引领作用、成长潜力、入驻需求以及承接条件等方面设定遴选标准,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区块链、航空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筛选一批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引进对象,研究制定《吕梁市未来产业重点引进企业目录》。
(二)分层次开展培育工程
遵循企业成长规律,实施梯次培养,从龙头企业、优秀民营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三个层面,梯次培养各类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用5年左右时间,对全市规上、限上未来产业企业负责人进行系统化的全面培训,通过开展“企业家大讲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内著名高校、专业机构专家到我市对未来产业优秀企业进行集中培训;每年组织未来产业优秀民营企业家到国内著名高校、专业机构进行培训;每年选派未来产业龙头企业家到先发地区、企业学习、考察;以此来不断提高企业家的创业创新能力、决策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行业竞争能力。
(三)支持重点企业实施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主动联系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校企、企业专家多元化合作。我市对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孵化中心、中试基地)给予建设经费支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国家、省鼓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市排名前十位的企业,根据其研发投入给予一定科研经费奖励。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市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按其技术合同成交并实际到账额,给予技术输出方一定补助。
五、金融资本扶持工程
(一)加大未来产业信贷支持力度
我市各银行机构要在不放松信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未来产业企业的投信支持。推广应用金融信贷“吕梁模式”。市县政府设立未来产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对转型发展未来产业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二)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由市政府引导设立吕梁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按市场化模式运作,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支持未来产业相关企业发展,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未来产业领域,扶持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对全市各类未来产业相关载体建设发展、优秀创业者(团队)发展进行扶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组建吕梁市股权投资管理公司,设立绿色发展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领作用,带动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经济发展。
(三)支持未来产业企业直接融资
鼓励未来产业相关企业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实施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在沪深两地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进行股份制改造,入库中小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在省级奖励资金基础上,我市给予一定奖励资金。
(四)提高未来产业企业融资担保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出资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作用,通过注资和整合现有资源,充实增加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提升担保能力。县市区政府出资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要全面启动运营,降低担保费率,放宽盈利性考核指标,有效弥补未来产业相关企业贷款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
(五)搭建政企银信息交流平台
充分发挥政银企对接平台作用,定期不定期组织筛选全市范围内有融资需求的优质未来产业相关企业(项目),主动向驻市金融机构推荐对接,并做好后续跟踪服务。进一步开展“银税互动”,推动“银政企保”合作。建立健全对未来产业相关企业投信业务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未来产业经济发展挂钩,激励银行加大对未来产业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六、对外高水平合作工程
(一)深化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圈合作
向东开拓,瞄准京津冀一体化、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这一我国北方最大、最成熟的经济区和我国北方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群,充分利用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等渠道,建立与京津冀经济圈地区之间协调有效的科技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利用京津冀和环渤海的信息、资金、技术、市场,壮大自我力量,承接东部地区未来产业转移,与东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不断提高吕梁未来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打造“一带一路”节点城市
利用现有的太中银铁路和瓦日铁路,加强与沿带沿路城市互联互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地直接贯通,打造与呼包银、蒙古国、俄罗斯等区域贸易交往快速通道。加强对“一带一路”重点国别、重点领域发展趋势跟踪及分析,及时发布国家“走出去”有关政策,以及重点国别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和政策、市场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引导我市新材料、大数据等优势产业企业以建设境外合作园区、生产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兼并收购、对外承包工程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区域内其他城市深度合作
吕梁市要紧紧依靠太原都市圈的发展机遇,加速城市化建设步伐,努力建设晋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太原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积极吸引太原市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高端铝材轻合金等未来产业项目;主动承接太原都市圈内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有实力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协调推进重大项目,鼓励并购重组和品牌整合,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我市与榆林市同属黄河“几”字湾区域重要城市;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上,都是资源富区,同构性强,技术、人才、工艺互补性;地方文化上相融性强;经济社会发展上衔接上强。在未来产业发展上,我市应加大向榆林市学习借鉴的力度,与榆林市在能源大数据产业等进行深度交流。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进一步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我市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发展
市工信局重点履行牵头作用,做好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提升5G等未来产业基础设施水平,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和基础支撑;市发改委重点加强重大项目统筹建设,加紧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和产业集群(基地),引导扶持大数据、区块链等产业发展;市科技局重点引导科研力量推动核心未来技术突破;市经信局重点聚焦智能智造和工业互联网,培育新材料等新产品,做好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市投资促进局重点加大未来产业招商力度,促进未来产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市财政局重点加强财政资金统筹,研究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其它相关部门重点做好本行业本领域未来产业提升工作。
(三)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组成未来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政策制定、规划实施、项目推介等方面进行指导,为项目的进展与成效提供咨询、论证,并就相关重大议题向领导小组提供咨询、服务和支持。
二、创优发展环境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我市未来产业发展环境,坚持“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原则,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质量,提高未来发展软实力。推动研究制定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科技型初创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新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实施好降低增值税税率、扩大享受税收优惠小微企业范围、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降低社保费率等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清单制度,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清理违规涉企收费、摊派事项和各类评比达标活动,加大力度清理整治第三方截留减税降费红利等行为,进一步畅通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切实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
(二)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开展对党政干部的未来产业科技知识培训,实施企业家未来产业科技融合应用培训,提升发展未来产业推进能力。围绕公众广泛关注的未来产业相关技术、产品、消费等领域,推动科普内容丰富化、多元化,满足公众对未来产业的知识需求。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对未来产业发展政策解读与宣传引导,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形成有利于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六最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未来产业相关企业工作制度、促进未来产业经济发展市长联络员制度、未来产业企业书记市长直通车制度以及促进未来产业经济发展工作领导组例会制度,市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3家未来产业相关企业,县级领导干部根据各县市区实际确定联系未来产业相关企业数,定期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大力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三、强化监测评估
(一)抓紧研究制定监测评估实施办法
明确监测评估工作在未来产业规划实施中的地位作用,确立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监测评估工作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指标体系、评估模式以及评估结果反馈应用机制。妥善处理综合评估与专项评估、年度评估与和阶段评估和终期评估、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的关系。加大经费投入,将监测评估工作列入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经费预算。同时,加强地方监测评估工作的指导,增强未来产业规划监测评估工作整体性、系统性。
(二)重视培育和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
探索建立通过第三方对全市未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的有效办法。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建立监测评估中心。研究制订评估工作规范和组织实施程序。探索授权、委托、项目资助或购买服务等多种第三方监测评估服务方式。
(三)完善监测评估工作体系框架
未来产业监测评估主要包括未来产业规划综合评估、专项评估以及产业政策和工程评估。综合评估是对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实现效果的总体评估,专项评估包括特定专项工程或重点工作的评估,政策和工程评估则包括对各项重大采用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各项评估工作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也各有不同。在体系建设中,应统筹和综合运用不同评估内容,实现评估效益最大化。
解读链接:【图解】市发改委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吕梁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解读
政策咨询:市工信局??8229542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我们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