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423LL00100/2021-21947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发文机关: |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1年11月20日 |
标 题: | 吕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 ||
发文字号: | 吕政办发〔2021〕65号 | 发布日期: | 2021年11月20日 |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印发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
等22个市级专项规划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吕梁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业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高品质生活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非常规天然气利用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能源革命及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装备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材料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新产品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吕梁市“十四五”转型综改试验重大改革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2021-2025年)》《吕梁市“十四五”“六最”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吕梁市农业现代化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吕梁市“十四五”“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吕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22个“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十三五”时期我市产业发展基础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绿色煤化工、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吕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21-2025年,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壮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数据、铝镁新材料、清洁能源、现代绿色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迅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成长,同时建设了一批具有吕梁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及园区。截止“十三五”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左右。
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连续举办四届吕梁大数据产业发展大会,建成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并在全省首家获国A认证,山西(交城)大数据产业园中西部数据中心4000机柜即将建成,不含三大运营商,全市数据中心规模将达到5000机柜级。吕梁云计算中心“天河二号”超算机组不断升级,成功挂牌山西省超级计算中心。拥有智慧环保、智慧城市等70多项大数据应用成果。加快5G网络建设应用,共计开通5G基站1354个,实现县县通5G网络,临县庞庞塔煤矿获得全国第一张“5G井下专网”,孝义鹏飞5G+智能中央调度指挥管理中心建成投运。大力发展数据标注产业,建立3个数据标注中心,培训300多名数据标注员。与北京中科梧桐网络科技公司共建国际人才共享中心(吕梁)工作站,建设6个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省级企业孵化器、12个省级众创空间,孝义、离石、交城、中阳等多个县(市、区)成功入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开发能源互联网示范区建设项目成功申报为“互联网+”智慧能源国家级示范项目,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蓬勃发展。
新材料产业多元化发展。我市依托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水经济开发区、交城经济开发区和孝义经济开发区等,在铝镁合金材料、特种玻璃材料、钕铁硼磁性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产业体系。全省规模最大、装备技术水平最高的中铝华润一期50万吨轻合金铝项目全部达产,新引进7个总投资86亿元的铝镁材加工项目,河北亚泰电力、包头一禾铝业、上海正岸3个高端铝材加工项目竣工投产,柳林县铝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兴县铝镁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分别入选全省特色产业集聚区试点。
现代煤化工产业持续发展。依托要素资源优势,我市煤化工产业总量不断扩大,循环经济初具规模。以交城华鑫、孝义鹏飞、晋茂、金州为代表的龙头焦化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在全国同行处于领先地位,产品涵盖焦油、粗苯、焦炉气转化碳纤维、针状焦、超高功率电极、己内酰胺、环己酮、尼龙材料、LNG、乙二醇、聚酯、烯烃、合成氨等多种新材料及新产品。
清洁能源产业迅速发展。风光电站开发有序推进,配套电网加快建设,产业链条逐步拓展,风电、光伏装机规模达249万千瓦,占全市装机总规模的25%以上。我市煤成气占全省的1/5,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煤成气产业累计建成产能27.03亿立方米/年,实现产量12.44亿立方米,增长52.56%。
生物产业稳步发展。我市医药产业主要在上游原材料及中间体、中药、生物药方面进行布局,如交城新天源药业为国内生产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的主要企业,其产品HO-EPCP、双氧哌嗪生产规模为国内最大,生产技术国际领先。文水康欣药业是国家生物真菌发酵定点生产企业及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试基地,也是国内从事生物真菌液体深层发酵时间最长、品种最多、生产规模最大的菌物药制药企业,拥有原料药、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等5条生产线、41个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产品、12个真菌系列保健食品,主要产品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瑙珍?)和猴头菌提取物颗粒(谓葆?)均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名牌产品。交城恩泽生物生产的糖化酶70%-80%出口国外,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农业产业初步形成规模,交城瑞赛科环保科技的农药三环唑中间体生产项目已经投产。
装备制造业逐步向高端迈进。我市装备制造业主要生产市政管盖、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配件、轨道交通配件、机床配件、液压配套件、压力容器、石油抽采设备等机械加工制造产品,各装备制造企业正有序推进产品向整机制造、智能制造发展。由文水晋能清洁能源建设的年产能超过1GW的常规单/多晶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目前已跻身全球前5%最先进产能行列,拥有高效多晶、高效单晶PERC和超高效单晶异质结(HJT)3大产品线,年销售收入规模超30亿元,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节能环保产业稳步推进。我市基本完成了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其余煤电一体化、焦油深加工等节能产业初具规模,文水鑫海环境、新鸿顺能源、兴盛新能源的废矿物油、废机油再生利用项目基本形成规模,全市污水、废气以及固废处理项目持续推进。
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主要以部分材料及零部件生产为主,整车制造、下游充电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运营、车联网平台、销售等运营服务及后市场等产业环节正处于起步阶段。
二、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工业经济正加快从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正加快从虚拟向实体经济、消费、生产领域延伸拓展,形成历史性交汇,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山西省提出了重点聚焦“六新”方向,以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新体系中对标找差、奋勇前行。
2.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带来的机遇
党中央赋予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两块金字招牌,全力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省委坚决扛起“在转型发展中率先蹚出一条新路”的重大历史使命,提出“四为四高两同步”重大思路和要求,着力推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意见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支持“开展煤—电—铝—材一体化改革试点”、“推进吕梁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重点布局煤炭深加工和新能源发电基地”、“布局太阳能薄膜等移动能源产业”、“支持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支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等重点改革任务,既给吕梁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政策红利,也给吕梁实现未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3.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
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也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一方面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外向型经济水平整体偏低,坚持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国内大市场,对我市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形成倒逼压力;另一方面,我市工业基础扎实,具有承接外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管理、技术、人才积淀和发展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们提供了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黄金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多重战略机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积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打造新兴产业新高地,在新发展格局中锻造关键链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二)面临挑战
1.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压力
“十四五”时期外部发展环境整体上将比“十三五”时期更加严峻复杂,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传统动能正在减弱,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全球经济再平衡加速;我国面临产业链不完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科技压力,且中美经济关系从合作为主、竞争为辅转向了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新格局,中美之间的全面竞合将成为贯穿“十四五”甚至更长历史阶段的大概率现象,这既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带来重要影响,也给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
2.经济增速下降将会削弱相关企业的生存能力
从国内环境来看,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技术路径形成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许多产业基础领域都需要大量地投入才有可能实现产业的成熟和市场的稳定。新常态时期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实体经济利润率的下滑,企业盈利的下降毫无疑问会对产业的战略投资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削弱了相关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线改造、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资金配置能力,延缓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而企业转型的迟缓又会恶化企业的经营状况,形成恶性循环。
3.创新能力积累不足的压力
当前我国已经从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迈入到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智能化发展势不可挡,信息化、智能化对传统制造产业链、价值链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我市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但多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面临新旧产业接续“断档”风险,特别是在以新经济为引领的新一轮区域发展中,创新已成为决定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子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动能,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工人、中高层企业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以及社会服务专业人才等多层级的人才队伍的支撑。我市在集聚科技、人才、创新型企业等创新要素和培育创新能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综合判断,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转型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四五”时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嘱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的优势,敢于迎接挑战,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上下功夫,未雨绸缪,精准施策,奋力推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实现吕梁经济转型出雏型。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与视察山西重要指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聚焦“六新”突破,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为目标,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壮大发展大数据、新材料、现代绿色煤化工、清洁能源四大优势产业,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潜力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成长产业,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十四五”我市打造“九大基地”,建设创新吕梁、绿色吕梁、开放吕梁、法治吕梁、幸福吕梁,实现转型出雏型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立足创新要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把重点放在关键领域技术攻关上,放在创新链条的应用研究、中试、产业化等环节上,放在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上,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坚持需求引领。把市场需求作为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带动新消费、新业态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产业集聚。以科技创新为源头、重大项目为支撑、骨干企业为依托、开发区和基地为载体,打造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集中力量优先支持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领域、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实施重点推进、率先突破,以点带面、以面带体,促进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高端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首要任务,着力在产业价值链高端领域和环节突破,加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制造”向“创造”、“智造”转变。集中优势资源,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高端化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努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坚持绿色发展。重点关注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严格控制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新增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关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服务领域的高能耗现象,实施智能调度以提升综合能效;发挥好新兴科技公司绿色发展理念先进等优势,鼓励其自愿参与碳市场交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双碳”行动。
坚持开放合作。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包容的方式,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促进优势领域技术和标准推广应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产能合作,加快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全球配置,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三、发展定位
按照建设“创新吕梁、绿色吕梁、开放吕梁、法治吕梁、幸福吕梁”的战略定位,在奋力蹚出转型发展新路中奋勇争先,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双碳”目标为根本,围绕新材料、大数据、现代绿色煤化工、清洁能源等方面着力打造“五大基地”,夯实产业支撑,重塑发展优势。
——铝镁和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兴县铝镁合金新材料开发园区和柳林铝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积极发展航空用镁铝合金、汽车用铝、铝压铸件等高端产品,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千亿级铝镁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中阳钢铁、文水建龙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航空轴承钢、高端海洋装备用钢等多元化特种钢,打造五百亿级特钢新材料产业集群。
——“数谷吕梁”大数据产业基地。依托山西省超级计算中心、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中交高速中西部数据中心,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三中心两基地”,即国家级超算中心、环首都数据存储中心、国家重要数据资源灾备中心、国内先进的信创产业适配基地、国内先进的数据服务应用基地。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地。坚持“增气减煤、控量提效、延长链条”,推进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和煤化电热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煤炭产业集约高效化水平。建设柳林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打造全国一流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清洁能源基地。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煤成气、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局域电网扩网增容,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建设吕梁煤成气产业园区,煤成气增储上产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支持孝义发展焦炉煤气制氢及下游产业,打造山西中部氢能产业基地。
——新型煤化工基地。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精细化工材料和终端应用产品,整体推动产业链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以孝义、交城开发区和离柳矿区(中阳枝柯)煤化工新材料园区等为载体,加快碳纤维、石墨烯产业化培育,发展高端碳基合成材料、复合肥材料,打造全国一流现代煤焦化工产业园区。
四、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支柱。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新材料、大数据、现代绿色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建成铝镁和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数谷吕梁”大数据产业基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地。
发展规模。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增加就业等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创新能力。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研究与试验R&D经费年均增速15%,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
集聚发展。到2025年,基本形成铝镁新材料产业集群、特钢新材料产业集群、数据中心集聚区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定位准确、集聚有力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
生态发展。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幅度,有效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产业汇聚技术、资金、人才的政策措施持续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适应新技术新业态蓬勃涌现的生态环境基本建立。
第三章 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根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位交通、产业基础以及城市功能分布,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布局为“一核多节点”。
“一核”是以吕梁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依托华为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天河二号”云计算中心和吕梁智能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推进我市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与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
“多节点”是指我市现有的8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包括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交城经济开发区、文水经济开发区、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孝义经济开发区、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岚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交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生产要素、知识要素、创新要素在各节点内合理集聚,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度及发展高度。
二、产业布局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依托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和“天河二号”云计算中心的资源优势,打造以吕梁区域数据中心聚集区、大数据发展应用创新区为主,交城区域级行业大数据产业园、孝义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中阳区域大数据科技人才孵化区为辅,其他县(市、区)适时布局、特色发展的吕梁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以离石、中阳为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电子核心产业。
(二)新材料产业
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构建以吕梁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水经济开发区、交城经济开发区、孝义经济开发区等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体,重点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以中阳钢铁、文水建龙为龙头,延伸钢铁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特种钢材料。
(三)现代绿色煤化工产业
立足现有的煤化工产业基础,发展以焦化系列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巩固提升焦油加工、粗苯加氢精制、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等产业优势和竞争力,以孝义、中阳枝柯为重点,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向现代绿色高端化煤化工方向延伸。
(四)清洁能源产业
依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石楼、方山、交口、中阳等山区县为重点发展风电、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以离石为重点推广智能电网;以孝义鹏飞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氢能源。
(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依据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文水、岚县重点布局铸造、机械制造、光伏产业装备;交城重点布局煤机装备及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装备产业;汾阳重点布局矿山机械装备、特种车辆装备;离石重点布局高精尖智能装备。
(六)生物产业
以交城、文水、离石等为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以方山、临县等为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以文水诚信种业为重点,发展生物育种;以大象禽业象丰饲料、交城华鑫肥业等为重点发展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制造。
(七)节能环保产业
以兴县、柳林、孝义等煤矿企业为重点,推进煤炭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以文水为重点,推进危废产品回收再利用。
(八)新能源汽车产业
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控制系统等的研发创新,以全市下辖县(市、区)为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发展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以落实网络强国、大数据、“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为抓手,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构建高速、普惠、安全的信息网络,重点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通用技术在各领域的融合集成应用,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兴业态,推动形成“数据中心—数字产业—融合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大数据
加快建设国家超算吕梁中心,并在山西(吕梁)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13个县(市、区)的数据标注中心。依托吕梁一号、二号“双星组网”,加强与中远集团、航天五院513所等单位的合作,加快卫星数据应用产业化进程;与华为、长城等企业开展信创联合攻关,打造信创产业和大数据产业应用基地。加快5G站址规划和基站建设,实现13个县(市、区)城区和重点旅游集镇5G网络全覆盖,赋能“数谷吕梁”。推动煤焦、钢铁、电力、白酒、铝工业、机械制造等重点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促进大数据在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的广泛应用。推动大数据在政务、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教育、环境、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依托天河、华为两大品牌效应,引进国内外大数据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及产品研发,提供定制化开发和深度应用研发服务。
(二)新型电子元器件
以微型化、片式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节能环保为方向,改变目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电子元器件企业格局,引入掌握核心技术的大型知名企业与本土企业开展合作,发展满足应用需求的各种专业传感器,推进传感器由多片向单片集成方向发展。依托离石中磁尚善、中阳航电新能源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通信设备用连接器、5G射频滤波器、线缆组件以及特高压电网、光伏并网逆变器、UPS、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云计算、石油勘探、5G通信等领域配套的磁性元器件。依托离石电缆发展高铁电缆、柔性耐火电缆、矿物绝缘耐火电缆等新型特种电缆,实现产品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跨越式升级。建立新型元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形成“一联盟、一平台”的技术创新生态区和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支撑产业技术水平持续攀升。
(三)人工智能
依托离石共致科技、数霖科技等企业,提前布局吕梁人工智能领域,重点突破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与意图识别、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核心关键技术,鼓励建设支撑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构建包括语音、图像、视频、地图等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和人工智能基础资源服务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制造以及智能政务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攻关,打造晋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四)集成电路
定向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企业和单位,构建集成电路产业链,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检测、应用工具和人才培训公共平台,重点开发移动智能终端、数字电视、网络通信、智能穿戴设备、行业电子、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高性能处理器芯片和行业专用芯片,抢占大型通用CPU设计制造先机,加快系统级封装、芯片级封装、圆片级封装、堆叠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积极对接全省领军企业、中国电科(山西)碳化硅材料产业基地及中北大学半导体产业学院、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重点培育发展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器件产业应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氮化镓、砷化镓、金刚石材料等新型硅基材料,大幅度提高原有硅集成电路的性能。
(五)云计算
提升优化云计算布局,以产业升级云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政务应用云打造创新共享资源平台,以民生服务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升吕梁云计算中心软硬件建设和市场化应用水平,推动吕梁市云计算运营公司的公司化、股份制改革,持续推进省市政务信息系统向吕梁云计算中心迁移部署。依托吕梁云计算中心,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构建具备“人、机、环”信息全面感知、自主融合、动态辨识、有效预警、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按需生产和“人、财、物”高效流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和技术创新的云计算平台。推进云计算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建立吕梁市统一的物流信息数据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标准服务平台。
二、新材料产业
依托兴县铝镁合金新材料开发园区和柳林铝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以市场应用广、产业化程度高、带动作用强、战略意义大的材料门类为重点,着力孵化培育龙头企业,以局部技术突破和重点产品开发为近期目标,优化提升特种钢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产品技术结构、应用水平和产业化能力,积极探索前沿新材料的研制与技术应用。
(一)特种钢材料
依托中阳钢铁、文水建龙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多元化特种钢,打造五百亿级特钢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开发应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鼓励中阳钢铁等龙头企业在提供工程建设抢修的普通建筑钢材以外,积极开发高铁、造船等重大装备用高品质工字钢、轴承钢、车轴钢、超临界火电机组用耐热钢、新型不锈钢等特种钢产品,积极推进文水建龙优质高速线材生产线项目建设。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发展冷轧辊、泵头体及各种工模具特种钢材料,突破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产品。改造升级中阳钢铁的三座炼铁高炉配套建设装备,促进球团产品普转特;实施焊丝生产线建设项目、铁合金生产项目、线材深加工项目、奥氏体不锈钢及双相不锈钢钢筋生产项目等,推进钢铁产业向下游延伸,提升钢铁产品附加值。
(二)先进有色金属材料
铝合金材料。围绕“控制发展氧化铝、适度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的基本思路,构建“煤-电-铝-材”一体化发展格局。依托兴县铝镁合金新材料开发园区和柳林铝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的铝基新材料产业优势,加快向高强高韧铝合金、高端精深铝合金加工延伸,逐步形成以铝合金铸件、型材、锻件、板材为主体,终端产品相配套的完整的产业化体系。研制生产汽车铝、轮毂、连杆等锻件,大型复杂铝合金砂型铸件精密成型技术、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制造加工技术,培育开发铝合金电缆、铝合金模板、铝托盘、铝制微通道管、太阳能发电用铝材等新型铝合金产品,开发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材料及锻件、高纯高压电子铝箔等高端材料。依托中铝集团山西交口兴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高品质电熔氧化铝复合产品、拜耳法节能高白超细氢氧化铝等材料。力争到2025年,形成200万吨铝材加工生产能力,产值超过1000亿元,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千亿级铝镁新材料产业集群。
镁合金材料。依托我市白云岩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吕梁金属镁资源,突破镁合金深加工关键技术环节,积极引进高性能镁合金板材、型材、镁合金汽车轮毂等重点项目,布局镁合金汽车轮毂、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新型轻量化镁合金产品。继续推进孝义东义镁业高品质镁合金及其制品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吕梁镁合金产业的竞争优势。积极对接兴县中铝华润等全省有色金属合金领军企业及太原理工大学先进成形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开展新型高性能铝镁合金等领域的研发、生产及应用工作。
钕铁硼磁性材料。依托交城钕铁硼的资源优势,重点研发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优化改进稀土成分配方设计,优化钕铁硼永磁材料结构,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磁性材料系列产品。重点开发风力发电机、微特电机、变频电机、牵引电机、选矿除铁机电设备、医疗设备等钕铁硼应用产品。推进离石中磁尚善金属软磁粉芯项目、中阳钢铁金属磁粉芯、铁氧体及电抗器、电力电源设备等项目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拓展在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电机、变频空调、核磁共振等高端应用领域,加快推进耐高温基体抗腐蚀性和低失重产品的产业化步伐。
铜合金材料。依托我市现有铜合金产业基础,着眼市场需求和工艺创新,开发广泛用于高铁输电接触线、牵引电机转子部件、输配电变压器、云计算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高强高导高耐磨高韧性铜合金材料。创新应用富氧底吹熔池熔炼核心技术,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技术、高纯无氧铜材制备技术、铜合金板带生产技术及液压件用铜合金技术等,大力发展IC封装用高性能铜合金带、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镍硅合金等产品,光亮高导铜杆线、压延铜箔、挠性覆铜板等深加工产品,满足电力行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和船舶制造业对铜材产品的需求。
(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特种玻璃材料。依托交城利虎玻璃,重点发展高档汽车、高速铁路、地铁、城市轨道交通等轨道交通安全玻璃,发展银行等防爆玻璃及军事车辆、飞机、游艇、防火设施等特种玻璃。以满足建筑节能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为目标,培育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太阳能光热发电反射镜玻璃等特种玻璃产品。加大对太阳能光热发电反射镜玻璃、电子信息用屏显玻璃基板、汽车和高铁等用风挡玻璃基板的研究,鼓励推广采用富氧燃烧和玻璃熔窑余热发电等技术,加快提升现有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重点推进各类轨道交通安全玻璃、LOW-E镀膜玻璃、防爆玻璃、夹层防盗防弹玻璃、建筑节能特种玻璃项目建设,打造华北地区品质优、技术先进的特种玻璃精深加工基地。
新型耐火材料。依托孝义经济开发区耐火材料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镁钙质、镁钙锆质等不锈钢用绿色耐火材料,碳化硅质、氮化硅质、氧化锆质等煤化工用高温、耐磨材料,陶瓷纤维等建材行业用高性能耐火材料,全面推广无铬耐火材料,提升耐火材料的品质和附加值。依托现有企业,加大对低品位耐火原料的利用,开发钢铁、玻璃、水泥等工业用优质高铝、高硅耐火材料制品,延伸产业链条。支持研发引进生产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采用均化调制、除杂提纯、改型改性等先进技术,重点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铝矾土等资源推进高性能耐火材料、环保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等项目建设,形成从矿山开采、原料合成、制品研发、规模生产到整体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新型建筑材料。按照节能、节材、环保和标准化、模块化要求,生产多功能复合墙板、楼板、楼梯、管廊等建筑部品部件,推进建筑工业化和建材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适用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高效保温防火材料、新型陶粒材料、自保温砌块、高密封性保温性门窗材料、环保装饰装修材料产业,重点推广难燃聚氨酯保温材料、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系统等,促进绿色建材的生产和应用。提升化学建材品质,重点推广大口径塑料管道、新型防火材料和建筑涂料。开展煤矸石综合利用,加大煤矸石制备建筑材料研究力度,积极发展煤矸石承重、非承重烧结空心砖、轻骨料等新型建材,逐步替代黏土。积极推进粉煤灰深加工及再利用,推广集高环保、高性能、低成本、高替代性优势于一身的促降解新材料碳灰素纤维纸,最大限度降低环境负荷。
新型陶瓷材料。依托孝义经济开发区等陶瓷材料产业基础,重点发展耐腐蚀、耐高温、耐磨和耐酸碱陶瓷材料,加快发展多孔陶瓷、蜂窝陶瓷、高(中)铝耐磨球和泡沫陶瓷等高性能陶瓷材料。积极发展氮化硅和碳化硅陶瓷材料,日用半透明度高陶瓷和超薄型、大尺寸、艺术化建筑陶瓷材料和无污染石油压力支撑剂、复合陶瓷薄板和装饰保温陶瓷材料。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型窑炉,加快开发高纯超细陶瓷粉体制备技术,高强低密度石油压裂支撑剂技术及装备,大幅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和档次。
新能源材料。重点推进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沥青基通用级碳纤维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光伏组件,重点发展晶硅和薄膜为主的光伏电池材料,开发高比功率、功率型和容量型新能源关键产品,拓展产品在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应用。培育开发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卷绕式聚合纳米固体电池和管式胶体电池,特别是大型动力密封电池、超电容器等新能源关键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大力开发低成本、高转化效率光伏电池多晶硅材料产业化技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钛酸锂负极材料、超薄型耐高温聚丙烯薄膜、可金属化粗化膜、超高方阻金属化薄膜、聚烯烃微孔薄膜、超级碳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产品。加大对氢能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和制造工艺技术上的投入力度,开展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氢能产业关键材料研究,重点推广碳质储氢材料应用。
(四)前沿新材料
高端纤维材料。依托现有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沥青基碳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无机矿纤维、硅酸铝陶瓷纤维及下游产品,开发多种高端纤维材料。积极开展沥青煤基碳纤维及短切碳纤维-预浸料或预制件-复合材料零件-最终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加快煤基碳纤维向规模化、高端化制品发展。开发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下游产品应用,打造从基础原料、复合材料到制品构件的碳纤维完整产业链。
石墨烯材料。借助吕梁现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发低成本、稳定量产的高品质石墨烯,以及生产专用型石墨烯浆料和粉体产品、石墨烯薄膜。聚焦新能源电池、改性橡胶、功能纤维、重防腐涂料传感器和柔性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发展石墨烯改性材料与创新元器件。鼓励在新一代显示器件、绿色家电、新能源、先进装备、医疗保健等终端产品领域形成示范应用。
增材制造材料。积极发展激光熔覆钛合金、高温合金、铝合金等增材制造专用合金粉体材料,低成本光敏树脂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钴镍合金、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等医用3D打印材料。加大增材制造材料相关项目引进力度,促进增材制造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其他前沿新型材料。引导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新型材料、高温超导材料、耐超高温复合材料、仿生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和基础材料研究等。积极发展油墨、可降解塑料、纳米碳酸钙、防伪纤维、抗菌剂、无机盐、纳米磷酸铁粉、特种蜡、涂料、染料等新材料。鼓励汾阳顶新薄膜继续研发和生产汽车隔热膜、建筑玻璃膜、防火膜、家具膜和玻璃装饰膜等新型材料,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三、现代绿色煤化工产业
依托我市煤资源禀赋,兼顾水资源和环境条件,立足现有的煤化工产业基础,以实现双碳目标为根本,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重点发展以焦化系列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巩固提升焦油加工、粗苯加氢精制、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等产业优势和竞争力,加快推动孝义、交城、汾阳、中阳枝柯等煤化工产业园区向现代绿色高端化煤化工方向延伸,推动发展高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焦油深加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绿色煤化工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高端化学品达到500万吨以上,现代绿色煤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一)煤焦化深加工
深化与山东高端科技工程研究院山西分院、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合作,以孝义鹏飞集团为龙头,开展煤焦油精深加工及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氢能为重点的技术攻关。推进山西信发等煤焦化工企业不断延伸“煤—焦—化”产业链,推进焦油、粗苯、焦炉煤气制甲醇、硫铵、硫磺、工业萘、酚油、洗油、轻质洗油、碳基新材料等煤化工产品生产,全面形成集煤炭开采、煤炭洗选、焦炭生产、精细化工、铁路运输等多元化产业格局的煤焦生产体系,重点推进交城、孝义等地区煤焦油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碳微球、煤沥青、炭黑系列产品、蒽油、工业萘、洗油、粗酚、轻油、脱酚油、间对甲酚、邻位甲酚、二甲酚、苯酐、富马酸、沥青焦、煤系针状焦、石墨电极、粗蒽等多种煤焦油深加工产品生产,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煤气化
坚持在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上有所作为。从化肥向甲醇、烯烃及其下游产品延伸,由生产大宗原料向生产精细化工转变。工作重点转向发展以醇醚燃料为主的单一化工,形成煤、肥、电和醇、醚、烃及精细化工并举的产业链条以及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支持交城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型肥料),依托交城金兰化工等企业加快发展硝酸钙、硝酸辇、硝酸钾等新型肥料,重点推进孝义金达煤化工、东义煤电铝集团等应用焦炉煤气生产甲醇、LNG、乙二醇等。
(三)煤制油
通过煤炭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技术,对煤矿原料中有害的硫元素进行有效处理,得到更为洁净环保的汽油、柴油等液态烃类燃料。鼓励孝义鹏飞实业等大型煤焦集团率先应用大型现代煤直接液化工艺装置,推进煤制油产业的发展。
四、清洁能源产业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依托风能和太阳能的资源优势和光伏、风电的产业基础,加快完善产业链,推进风电、光伏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利用电力大省的优势,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到“十四五”末,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10万kW,占电力总装机的40%,煤成气产量达40亿立方米。
(一)风能
在确保风电有效消纳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先进、高效、大功率的风能发电,鼓励资源和开发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开发。根据我市风能集中区域,积极推进石楼、岚县阎家背、方山马坊、中阳鸣风岭等风电场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或持续运营,加强与国内外风机龙头的合作,引进8.0MW以上主流风机技术,做好区内及周边风电项目的整机配套和组装技术服务。
(二)太阳能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尽快突破一批光热利用、系统集成应用等关键技术;开发引进高效能、低成本、低污染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光伏发电技术及设备,推动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利用新技术产业化;深化与山西省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光伏电池组件及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在文水晋能清洁能源、石楼阿特斯等重点企业,推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研究及市场应用。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充分利用“太阳能+沉陷区治理”“太阳能+扶贫”“太阳能+农业生产”“太阳能+城乡能源低碳化”“太阳能+工业碳排放控制”等模式,发展壮大光电产业;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和规模化发展,尽快摆脱太阳能产业低水平、粗放式发展现状。
(三)氢能及煤成气
做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探索抢占氢能制高点,以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为依托,发挥我市煤炭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大力推动集制氢、储氢、加氢、运氢及下游产业发展,打造山西中部氢能产业基地。谋划特色氢能小镇,为入驻氢能企业提供研发、孵化、生产、检测、认证等一站式服务。
打造百亿级煤成气产业基地。加大三交、柳林、临兴等区块勘探力度,积极推进紫金山、石楼南、柳林石西等区块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以石楼、临县、兴县、柳林为重点,开展“三区联动”立体化瓦斯抽采模式,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到“十四五”末,产量突破40亿立方米,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积极推进“一张网”建设,到“十四五”末,全市输气管网基本实现互联互通,有效保证各类用户用气、应急供气及调峰供气需求。推动建设大型LNG战略储气设施,实现储气设施集约化、规模化运营。率先开展“三气”综合开发试点,形成具有吕梁特色的成套经验。建设吕梁煤成气产业园区,推动建立上游勘探开发、中游管网建设、下游综合利用的全产业发展链条。
(一)智能电网
围绕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市内供电电网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接入需求,大力推进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研发,广泛应用智能配电、用电及储能等技术,适应大量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及充放电设施的接入,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安全供给能力;大力开展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及实践,完善智能电网多环节综合互动的服务模式,引导社会用户参与新能源消纳;引进智能电网配套先进电力电子装置生产项目;深化循环经济园区电网改革,加快电网二期线路建设,推进兴县华电锦兴2×35万千瓦电厂开工建设,积极扩大电网电源点;继续推进吕梁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局域电网扩网增容,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电价“洼地”和全省电力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通过市场竞价方式,规模化布局平价或低价上网项目,积极推进风光发电平价上网示范。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建立和形成可再生能源电力与其他电源、电力用户利益共享的市场机制。
(五)生物质能及其他
大力推进“沼气为主、多能互补”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着力推进沼气工程和秸秆能源化利用,有序推进非粮生物燃料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发展,开发以非粮作物、能源植物、动物脂肪、藻类等为燃料生产乙醇和生物柴油,逐渐形成以石楼、方山等山区县为主的生物质能推广基地。加快推进利用秸秆资源建设生物质能发电项目,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生物质能利用方式和途径。鼓励在规模化养殖场、有机废水处理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沼气池及发电站。
开展浅层地热能热利用,引进地源/水源热泵等高效率换热(制冷)设备/材料生产项目,推广地源热泵、水源热泵与采暖、空调、热水联供系统应用工程的开发及运维服务。
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依托钢、铝等传统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智能煤机、5G塔架、轨道交通、飞机起落架、工业机器人、光伏装备等现代装备制造。布局扩产技改升级项目,促进新装备向技术自动化、产品智能化、设备成套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落实好首台(套)奖补政策。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制造工艺,在细分装备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提升高端机械制造业配套、加工能力,带动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智能制造装备
煤机、矿山装备。重点开发三机一架自动化、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自移式破碎站、装载机等智能化成套煤机装备。推进汾阳汉精矿机在现有各种破碎机、振动筛、滚笼筛、直线筛、给料机以及输送设备的基础上,积极申请专利,研发超细式破碎机、球磨机等大型矿山机械,开拓风电塔架、压力容器等新产品,整体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性能升级、走绿色高端发展之路。推进以离石新龙重工为龙头的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建设煤机成套设备生产线,开发建立煤机产品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的PLM平台和生产制造的MES平台,推进实施智能设计、智能生产和数字管理,追求煤机装备再制造私人定制和品质精准、可追溯目标,并提供从大修抢修,替换租赁,到备件供应、物流配送、技术培训等支持性配套服务;继续推动方山庞泉重工液压立柱及千斤顶、皮带输送机、刮板机、转载机、液压支架、单体液压柱、井下用锚杆、锚梁、钢网、钢带等支护材料、锚固剂等煤矿用设备的生产,鼓励其增加磨齿机、热处理等设备,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更好满足煤矿需求;推动文水汾西安泰推广开发全寿命高强度刮板机;支持中阳钢铁开展技术改造,建设新型矿山支护装备、材料生产基地;推进柳林靖德供热新型智能换热机组、增压机组、电磁锅炉、智能控制柜等节能设备生产;推进文水兴宇机械建设袋笼环保设备制造项目和太阳能组件铝合金边框清洁能源制造项目,实现创新发展;文水乾宏机械等公司以煤矿支护材料和专用设备为主,通过自动化改造,形成流水线规模化发展。
增材设备制造。依托交城中科正泰“3D砂型打印设备(机)的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积极推进模板专用3D打印机生产,推进“微滴喷射阵列式3D砂型打印机”投入使用。
光伏、风电装备。围绕风资源评估、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控制运维等重点环节,吸引国际国内风电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落户,积极推广8MW风力发电机组应用,加快10MW风电发电机组研发与量产。重点支持文水晋能清洁能源在保持公司全球最具竞争力光伏制造企业地位的基础上,将产品链向上下游延伸,构建“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产业链,在不断提升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成为光伏组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做智慧能源领域开拓者。依托交口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
数控加工装备。积极发展大型高精密数控机床,精密化、高速化、工序复合化专用机床,以及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等产品。以方山庞泉重工为依托,围绕煤机制造、大型船舶、核电、高铁、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发展高端重型数控成型装备、具备数控功能的金属构件加工装备以及零部件制造。
机器人。加强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重点开发新型传感器及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表、精密仪器、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和液气密元件及系统等八大类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并实现产业化;重点研发具有自主感知与决策、灵巧作业、人机协作功能的工业机器人,以及适用于反恐防暴、抢险救灾等特殊场景的仿生机器人。加快推进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由采掘等传统行业向新兴领域、高精尖产业拓展。依托汾西安泰机械、离石新龙重工,围绕井下机器人制造及应用,重点开展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技术研究。支持汾西安泰机械大力发展焊接、组装、巡检、搬运等各类工业机器人;积极引进企业围绕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救援救灾、能源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快发展服务机器人和智能装备。
其他装备。依托汾阳万隆特种车辆制造、威龙特种车辆制造打造全国超轻量化半挂车生产基地,推进轻量化半挂车、仓栅车、自卸车、集装箱、骨架车、专业货车、专业道路清障车等整车生产;依托交口县整合后的96.3万吨铸造产能,在合理空间范围内,集群化布局于交口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精密铸造园区和旺庄高端装备铸造园区,着力提升冶铸产业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冶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水建龙、文水光华铸管、岚县佳昌汽配、岚县盛华铸业等铸锻造企业提升加工工艺,建设铸锻一体化生产线,推进热精锻、冷精锻、温精锻、复合精锻等向精密锻造方向发展,完善电子化设备,摆脱人工操作,运用电脑云端大数据保障产品精细度,促进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产品逐步进入航天航空、船舶、风电、核电等核心领域;推进文水部分钢模板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使隧道台车、钢模板、照明灯具和脚手架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研制生物质锅炉、物化转换成套装备、沼气发电机组等生物质能装备,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生产。
(二)轨道交通装备
加快轨道交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以交城韶泽轨道交通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车轮和车轴、轮对等龙头生产企业的技术合作,提升关键零部件研发能力,重点发展车轴、齿轮箱、转向架、高铁列车、动车组列车及其他铁路车辆轮对、轮轴等零部件及其关联件、牵引电机、交流电机等核心部件。
(三)航空装备
充分发挥我市资源能源优势,按照“煤一电一铝一材”一体化发展思路,以资本为纽带,推动煤、电(网)、铝、材企业联合重组,依托中铝公司山西基地、吕梁森泽煤铝等骨干企业,引导铝系企业将产业链向航空金属延伸,重点发展航空用高端铝镁合金材料制造装备。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自主研发、国际合作、整体收购、合资合营等方式,培育发展专用无人机,重点发展空中巡逻无人机、抢险救援无人机、植保喷药无人机、航空护林无人机等适合多种场合需求的特色专用无人机。
六、生物产业
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以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生物农业产业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促进产业集聚,建设成为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重要生物产业基地。
(一)生物医药
基于化学原料制作的优势,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三大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我市现代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支持交城新天源药业在现医药HO-EPCP、双氧哌嗪等中间体生产规模及技术国际领先的基础上,以“仿制”带“创制”、以“制剂”带“原料”,以化学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为契机,丰富化学药品种类,扩大化学制药产业规模,把化学药打造成为产业集群新的增长极,鼓励交城恩泽生物扩大糖化酶生产规模和产品出口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
依托汾阳医学院、吕梁中药厂,加速特色创新中药研发,实现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原始创新,立足方山县、苍儿会等地区中药材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一产与二产的深度融合,围绕建立集中药种植、新药研发、临床试验、规模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和标准化生产体系,打造以中药种植、饮片加工为基础,中药提取、制剂生产为主体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
发挥以文水康欣药业为代表的大健康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以生物真菌发酵、相关医药制剂和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重点,继续研发菌物类产品并产业化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为目标,构建以生物技术保健食品为主导,特医食品、高端美容护肤品为补充的保健品产业体系。
(二)生物医学工程
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工艺装备和质量控制改造升级,培育医用卫生材料及医疗器械产业。加快推进文水康灵医疗器械实施医用防护物资生产线技改项目,生产熔喷布、无纺布、N95以上级别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用护目镜、医用防护面罩、医用防护鞋、红外线测温仪等。积极引入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和试剂、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生产等产业化项目,带动高性能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在本市快速发展。加强与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生物3D打印技术等新技术在植介入产品中的应用。
加快智慧医疗设备发展。发展智能健康手环、健身腕带、智能血压仪、智能血糖仪、智能体温计、智能心电图机等智能医疗终端制造。结合大数据产业,发展穿戴设备、移动医疗设备、家庭健康产品、医用传感器等智慧医疗产品,实现移动医疗App、智能医疗终端、健康医疗云平台一体化发展。
(三)生物农业
围绕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发挥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加大产业孵化力度,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将我市打造成省内知名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构建生物育种创新发展体系,积极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推动文水诚信种业等育种企业加快地方优良品种的开发利用,在粮油经济作物、果树、园艺蔬菜作物、畜禽等领域,创制一批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突破性新品种,推进优势良种产业化发展;开展基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动植物病虫害疫情监测服务;开展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食品加工与营养安全等科研攻关。
以交城华鑫肥业、东锦肥业等公司为龙头,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发展有机肥、复合肥、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研发、生产、销售。以临县正润生物为重点,研发推广“健康肽”新型绿色生物饲料产品,杜绝抗生素,通过微生物作用,提高禽畜免疫力,增加抵抗病毒能力,改善禽畜消化系统,促进禽畜的健康生长,加快高效、低毒、无污染生物农药新产品的研制与推广应用,重点发展细菌、真菌、病毒类生物杀虫剂,植物、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农药,高靶向与可控释生物农药新制剂。
依托市高校资源、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生物资源的评价、鉴定、保存与利用体系,推动生物资源由数量型收集向质量型保护与利用转变。利用组织培养、基因编辑和生物分离等现代生物技术以及驯养繁殖技术,对优势特色及濒危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提纯复壮,促进生物资源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利用。
(四)其他生物业
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与新型发酵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提高生物基产品的经济竞争力。重点推进非粮生物醇、有机酸、生物烯烃等生物基化工原料的产业化,推动生物基产品及其衍生物在化工行业的应用。提升氨基酸、维生素等新型发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水平。大力推进生物塑料、生化纤维等生物基材料的规模化发展与应用。加快构建典型生物基产品的产业链,推动集聚发展,初步形成生物基产品规模化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扩大资源综合利用、废旧消费品再利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规模,培育一批年产值超千万元的节能环保企业,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我市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积极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促进高效节能产业快速发展。依托我市与南方科大合作建立的绿色清洁能源院士工作站,以水煤浆技术应用为重点,开展煤炭微矿分离、焦煤洗选中煤、煤泥资源化再利用等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与山西煤焦化过程与污染物治理工程研究中心、太原理工大学等研发平台和院校团队合作,在孝义鹏飞、金州、金岩、金达,交城华鑫,汾阳金塔山,离石大土河等重点企业,推进大型焦化和煤化工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推广干熄焦、煤调湿焦化技术、煤焦油深加工精细化技术以及装备提升、节能环保新技术;依托航电新能源研究中心(中阳钢铁有限公司与北航合作),与太钢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合作,推动企业生产线链条向特种钢延伸,开展高强钢、不锈钢螺纹、工业纯铁及固废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地面开采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推进瓦斯气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煤炭企业低浓度瓦斯就近发电。
推进柳林靖德供热太阳能取暖发电一体化节能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广。以交城义望铁合金为依托,研究开发建筑高性能保温结构一体化材料与技术;以山西利虎玻璃为依托,推进600MW太阳能聚光热发电用反射镜项目,研究开发建筑用相变储能技术、集成式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紧凑型户用空气源热泵装置、新风系统等节能建筑材料与产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建设,加快大型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整体交通运营效率和节能水平。
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大力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监测等核心技术,支持危险废物防治技术研发,加快技术融合集成创新与应用研究。以文水鑫海环境治理、兴盛新能源为龙头,开展“三废”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推广力度,对钢铁、发电、焦炭、化工等重点行业的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促进污水、废气以及固体排放物的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加快促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水处理设备、脱硫脱硝设备、乏风热泵、乏风氧化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重点发展控制柜、现场智能节能柜、脱硝催化剂制备和再生、资源化脱硫技术装备,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装备,300吨/日以上生活垃圾焚烧炉及烟气净化成套装备等。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围绕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重点在化工、建材等行业实施循环利用示范,积极推广资源的循环利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围绕大宗工业固废高端利用,实施一批资源回收深度再利用项目,不断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推进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建筑垃圾、共伴生矿等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和再生利用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推进柳林国际能源集团宏光发电等企业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石灰石等废弃物发电项目建设,努力推进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和主要工业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积极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生产新型建筑节能保温材料;依托孝义兴安镓业,加强化工废水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重点解决废水中伴生元素的回收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交城瑞赛科环保科技以焦化脱硫脱氰资源化治理提取的硫氰酸铵为基础原料,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深度开发,转化生产三环唑原药、三环唑中间体、N-烯丙基-O-异丁基硫代氨基甲酸酯、甲氧基乙酸等精细化工产品,解决焦化废液的治理难题,变废为宝;贯彻落实再生橡胶行业国家有关政策,鼓励引进先进工艺、先进技术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鼓励大型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在汾阳市进行废旧轮胎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促进“城市矿产”开发,资源化回收和规范化处置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废旧纺织品、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发挥垃圾焚烧发电、水泥窑等各类处理设施的协同效应;鼓励开发农林废弃物超低排放焚烧技术,开展畜禽粪便、残膜、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推动太阳能光伏板、动力蓄电池、废液晶、碳纤维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兴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节能环保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节能环保贸易与金融服务等节能环保服务;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积极推动制造企业升级发展成为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的总承包公司;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积极发展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
八、新能源汽车产业
把握全球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坚持纯电驱动、混合动力、氢能源驱动和LNG(液化天然气)节能动力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市实际,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
(一)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
合理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引导企业联合建立充电设施运营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统一结算;加强充电设备与配电系统安全监测预警等技术研发,规范无线充电设施电磁频谱,提高充电设施安全性、一致性、可靠性,提升服务保障水平;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相关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相邻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建设智能立体充电站,提升公共场所充电服务能力,拓展增值服务。完善充电设施保险制度,降低企业运营和用户使用风险。
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业化。开展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及固态等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探索建设氢气运输管道,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健全氢气制储运、加注等标准体系。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加氢基础设施立项、审批、建设、验收、投运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示范运行。
(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以城市公共用车和私人小型乘用车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支持基础元器件、新能源汽车部分零部件、控制系统等的研发创新,开展高性能铝镁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车辆轻量化关键材料产业化应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动力电池运输仓储、维修保养、安全检验、退役退出等环节管理制度,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
第五章 重大举措
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前瞻性产业技术突破,着力建设一流的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完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双创基地,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前瞻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聚焦大数据、新材料、现代绿色煤化工、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率先推动开发区及相关龙头企业配套建立重点实验室。拓展深化与中科协、国防科大、北航、北理工等单位的合作,重点在电子信息、能源革命、新材料、节能环保、光电技术等方面搭建一批新平台,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开发区工业企业与C9高校、中科院、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一体研发机构。
促进创新载体提质增效。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及首台(套)奖补等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依托“一委三院”人才支撑体系和创新发展平台,实现空间拓展、合作共赢。鼓励各类创新载体借鉴周边省市改革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加强原始创新和技术研发转化为方向,着力建设创新核心区。
二、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健全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开发区企业集聚,重点扶持发展骨干企业、特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培育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集群,全面提升新兴产业企业质态。
扶持发展骨干企业。集中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发展初具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发挥骨干企业群体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创新支撑作用。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上市和挂牌过程中的支持力度,引导其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大做强。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为培育企业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促进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的骨干企业。
着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精心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延伸性好的创新型、科技型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个行业的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以及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小微企业。加大小微企业孵化力度,推广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创业公寓等新型孵化模式,完善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鼓励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促进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构建便利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培育富有活力的行业“小巨人”。
三、招才引智突破工程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坚持引才育才并举、用才留才并重,重点围绕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环节,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优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构建人才集聚新高地。
加快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持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在与中科协、国防科大、北航、北理工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力度,重点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密切跟踪、深入研判国内外吕梁籍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就业需求、就业去向及从业现状,搭建平台,强化服务,推动在外吕梁籍高层次人才智力回归。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依托吕梁学院、吕梁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通过孵化、众创、星创等创新平台,促进本土创新型人才和团队的培育。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参加国内著名高校专题研修,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强烈机遇意识、敏锐战略眼光、高超协调能力、持久学习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
四、产业金融融合工程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推动各种融资方式组合,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
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保障。深化科技投融资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创新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乘数效应,引导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积极探索推进科技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信贷、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新型科技融资形式,拓宽技术创新融资渠道。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新兴产业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参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如碳中和债)、绿色基金、绿色担保、碳金融等多种绿色金融工具,促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积极发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融资作用。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规划实施监督,有关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分头推进、密切配合,积极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资源和力量,在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集中力量进行协同研究、重点突破,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发展和产业集群建设,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联合推进机制。充分吸收智库和行业专家充实政策咨询顾问队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强化行业和企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投资、经营决策方面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加强规划目标任务督促检查和考评,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考核评价体系,设立符合市场规律的考评体系,强化考评制度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用足用活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双创企业、小微企业从事的鼓励类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释放政策红利。落实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实施方案》,在实现终端电价0.3元/千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售电价格,对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行具有吸引力的输配电价。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广应用金融信贷“吕梁模式”,积极引导驻市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信贷支持。落实企业股改、上市挂牌奖励政策,加强与华融晋商、山西证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全力推进企业上市挂牌。鼓励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运用“互联网+金融”,将创新资源与民间资本导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探索股权和分红激励,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方式对高层次人才实施股权激励,以科技成果投资、对外转让、合作、作价入股的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分红激励。
三、切实保障产业用地
建立精准化、差别化的供地机制,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简化、优化标准化工业项目供地程序,进一步改进国有建设用地配置,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有机统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尽快落地,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节约集约土地为核心,统筹整合资源空间布局,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除住宅项目以外其他各类产业用地。鼓励企业综合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强力推进违法占地拆除工作,加大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力度,提升土地开发密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用地指标需求与增长效率挂钩的工作机制,对企业优质项目纳入重大项目管理,解决重大项目新增用地需求。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拓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切实发挥“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优势,优化企业开办流程,压减审批时间。进一步拓展“吕梁通”应用,推动“吕梁通”与“三晋通”贯通起来,实现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事项“全程网办”“一次不用跑”。深入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协调解决App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创业者提供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机会。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失信违法市场主体联合惩戒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发挥政府的引导、促进作用,依据相关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在科技资源统筹、产业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创新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倾斜,选择、培育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标准化建设,健全各级政务大厅“好差评”系统,完善市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进一步畅通政民互动渠道。用好“13710”政务督查督办手段,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环境。
解读链接:【图解】市发改委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吕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解读
政策咨询:市工信局??8223173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我们
老虎机论坛虎宝博,老虎机论坛七喜博论坛 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吕梁市政府信息中心
地址:吕梁市离石区永宁中路9号 网站技术联系电话:0358-8222583
版权所有:吕梁市人民政府网 晋ICP备06004910号-1 网站标识码:1411000003